8/10(五)~12(日) 孫尚綺 vs. 早餐時刻
時 間 : 2012.8/10(五)~12(日)
地 點 : 水源劇場
購 票:
= = = = = = = = = = = = = =
孫尚綺 !!!
2011年春鬥時看過他的「屬輩」之後,就蠻想再看他的其它創作。
「屬輩」這個作品演出後反應非常兩極,喜歡的會覺得不錯、當然也有非常不愛的。之於我, 應該介於中間 ~ 呵呵。很多部份難以體會,覺得創作者與舞者間的默契似乎是不夠的‧‧‧創品與舞者之間還不夠緊密,有很大的「空隙」‧‧
在這幾年看演出時,腦子已不自覺會在某些狀況下會自動將舞者與作品的各自影像儲存在不同的空間裡,所以把「空隙」這個東西給隱藏起來的話,他的作品有特別的吸引力及小趣味,這也是為什麼還會期待看到他其它作品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大原因是德國這個國家 ~ 對於在德國跳舞、辛苦闖蕩10年,在10年的德國文化思想影響下的作品充滿好奇‧‧‧
這次孫尚綺的「早餐時刻」是前衛作品 ~ 期待 ^0^
Ps.
接觸「達利」之前,我對超前衛、超實等這類東西還蠻無法適應的,然而也因為「達利」讓我對超實愛不釋手,呵。
前衛、超實、寫實,常常我還在思考這三者的關連或共通性或是根本就是一樣 (?)
如果把「達利」的超實放在舞台上以舞蹈或戲劇方式呈現不知會是什麼樣子?
我在天馬行空嗎?......希望不是 ~~ ^0^
< 以下彙整自相關網頁 >
¢「早餐時刻」- 2012年
「道具就一張桌、三張椅、一顆蕃茄加一對天使翅膀,三名主角拿攝影機互拍,搭配即興演出的爵士樂和銀幕上放大的肢體,一開始觀眾應該會不知所措」,旅居柏林的青年編舞家孫尚綺,一向勇於突破藝術表現的框架,8月他將率來自歐洲6個國家的藝術家在台北藝術節推出全新作品《早餐時刻》,再度挑戰台灣觀眾的胃口。
繼入圍台新藝術獎的《走快一點,型男》、和去年與雲門舞集2合作的《屬輩》後,這是孫尚綺第三度以編舞家的身份返台創作,「我的作品在台灣反應很兩極,不喜歡的人說動作太少、太抽象,都沒在跳舞」,孫尚綺苦笑說。
《早餐時刻》以早餐桌上的情慾流動為主題,揉雜舞蹈、攝影運鏡技巧、影像剪接和即興音樂等不同的藝術專業領域;對孫尚綺來說,舞蹈、戲劇、影像和音樂不存在界線,端看創作者如何運用,「我的責任比較像是編劇和導演,架構設定好後,就讓舞者和音樂家自由發揮」。
簡潔的舞台上,舞者邊跳邊拍快速走位,由曾在柏林列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工作過、具有豐富影像經驗的柯茲斯多夫操刀剪接,投影在銀幕的彩色/黑白畫面不時跳接,鋪陳的是過往記憶與當下清醒之間的辯證關係,舞台的一角,還有芬蘭音樂家馬庫斯的電吉他隨機演出。
表面看來,《早餐時刻》似乎沒有條理,事實上架構嚴謹,「我們用了兩百多個分鏡,每一場景的換接都非常精準,不容一點閃失」,孫尚綺得意的說,「像這樣揉雜舞蹈與錄像、而且切換這麼快的作品,連在歐洲的劇院舞台上也很少見」。
10年前隻身到歐洲的舞團闖蕩,5年前在柏林落腳,開始以編舞家的身份創作,孫尚綺自陳備受德國舞蹈傳統的啟發,尤其是20世紀初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用身體說故事的「表現性舞蹈」(Ausdruckstanz)精神、和在碧娜.鮑許(Pina Bausch)手中發揚光大的舞蹈劇場(Tanztheater),「不需要文字,光舞蹈和動作就能說故事,儘管肢體的表演可以即興,整部作品的結構和骨幹還是建立在劇場的邏輯」,孫尚綺這樣描述他對舞蹈劇場的定義。
柏林是年輕藝術家的麥加,現年才35歲的孫尚綺默默耕耘多年,終於在歐洲舞蹈界冒出頭,今年夏天才在波蘭教完舞,又匆匆趕到比利時、希臘和西班牙巡迴演出,德國最重要的舞蹈雜誌《Tanz》,上月還特地專文介紹這位來自亞洲的新星。
孫尚綺說,儘管《早餐時刻》在台北首演後將在歐洲巡迴,他最在意的還是台灣觀眾的反應,「希望大家敞開心胸來看這部前衛的跨界製作」。
【節目簡介】
早餐可以是夢境的延續,也可能是一天的句點。旅德青年舞蹈家孫尚綺打破現實與夢幻的疆界,顛覆晨光的溫暖意象,由共度早餐的親密時刻,切入都會人際關係中慾望的流動,帶來世界首演、冷調黑色幽默的舞蹈劇場作品《早餐時刻》。
早餐的英文被拆解為「break」和「fast」,捕捉「斷裂」的意義,孫尚綺與德國劇作家戈登˙佛羅杭柯斯基一起說文解字,在極簡、片段的敘事風格中,剪貼由「早餐」延伸而出的各式異想:早餐為誰準備?早餐連結了什麼記憶?早餐桌上是否還殘留夜晚的思慮或夢魘?這是打開一天的希望,還是無法掙脫、日復一日的循環起始?
以「新文本」(New Writing)極簡、片段式的文本出發,結合現場音樂演奏和錄像互動,塑造出多重的身體游擊空間。舞者手中與肢體共舞、攝錄觀眾表情的錄像鏡頭,是觀看與記錄慾望的工具;影像投射至舞台上,成為映照舞者的光影與表演能量的切割分析,呈現身體所面對的處境,另一種舞蹈劇場的感知。創作團隊與舞者來自歐洲六國,年輕、叛逆、自由且多元的跨界合作,展現柏林當代藝術大熔爐的特色,及孫尚綺充滿詩意、輕如鴻羽又如火球般強勁的創作能量。
編舞|孫尚綺
德國人說他擁有獨特的精準優雅,法國人說他的編舞令人目眩神迷,日本人說他是山海塾之後最美麗的亞洲身體。他是當代編舞巨星莎夏‧瓦茲(Sasha Waltz)鍾愛的合作對象。出身台灣、旅居柏林,出國前曾為雲門舞集2舞者,近年在歐洲備受矚目,數度獲邀參演世界各地藝術節;曾與莎夏‧瓦茲(Sascha Waltz)現代舞團、義大利杜林現代芭蕾舞團、德國Cie, Toula Limnaios現代舞團、紐倫堡現代舞團等知名舞團合作。
製作|崎動力舞蹈劇場
由孫尚綺創立,嘗試打破傳統舞蹈框架,結合不同領域的當代藝術家共同實驗創作。專注於激發肢體的潛在能力,重新詮釋空間概念,並連結劇場張力及多樣的藝術姿態,期許帶給觀眾多變的感官經驗,並成為映射社會形色樣貌和人性互動的現場媒介。經由開放的跨國與跨界合作,崎動力舞蹈劇場,正在舞出當代身體的裡層能量。
劇作家|戈登‧佛羅杭柯斯基(Gordon Florenkowsky)
活躍於柏林的年輕劇作家與戲劇顧問,奧德河畔法蘭克福歐洲大學文化科學碩士。在以布萊希特表演訓練體系聞名的柏林恩斯布希戲劇學院與柏林藝術大學中,擔任學生作品的戲劇顧問,曾指導拉莎肯恩的《4.48精神異常》、《歐洲我的愛》等演出。平時亦為報社撰稿,及擔任雜誌與電台編輯。
【演出製作團隊】
製作|崎動力舞蹈劇場
概念與編舞|孫尚綺
劇作家|戈登‧佛羅杭柯斯基
音樂設計|馬庫斯‧佩索能
燈光設計|漢斯‧方特
錄像設計|柯茲斯多夫‧荷諾斯基
舞者&錄像手|安娜寶拉‧雷索、魯本‧黑尼雅思、費爾南多‧巴爾賽拉‧皮塔
協辦單位|歌德學院
贊助|Potsdam Fabrik、Ernst Busch、HZT、羅曼菲舞蹈獎助金
¢孫尚綺:好的作品,會讓身體不由自主產生反應
二○○一年,年輕的男舞者孫尚綺決定離開台灣,到德國跳舞。從紐倫堡、思圖卡特、再到法國里昂,最後落腳柏林。九年的時光,孫尚綺從舞團簽約舞者,變成自由舞蹈工作者;從一個沒沒無聞的台灣舞者,變成榮獲思圖卡特國際獨舞藝術節編舞金牌獎、國際藝術節邀演不斷的耀眼新秀。當年迫使他離開台灣的理由,說來這麼簡單:「我覺得我的身體可以做更多,但在台灣,我找不到一個舞團可以讓我這麼做。」
在德國沉潛醞釀,他不斷試探身體到底能做多少,成果令國外舞評讚嘆。一支獨舞作品《DialogueⅡ》從思圖卡特一路席捲了德、法藝術節,舞評形容他「展現了亞洲身體的美麗」,更預言他將成為亞洲舞者備受矚目的新代表。儘管獲得如此高規格的肯定,孫尚綺還沒停止尋找--舞蹈,或說身體,和人類心靈形成了怎樣的交錯糾結?該如何用身體傳達內心幽微的思緒與情感?
帶著這樣的質問,孫尚綺受雲門邀請,回台灣創作了與過去風格不同的新作,《屬輩》。
閉著眼,跳上國際獨舞大賽舞台
在德國,孫尚綺起初在紐倫堡現代舞團工作。藝術總監賞識他,提供許多編舞創作的機會,但五年下來他漸漸感覺不足,「在德國劇院工作,很像公務員。我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情,給自己更多時間思考。」
○七年,他義無反顧地離開舞團,從南德搬到柏林這個逐漸耀眼的藝術之都。在孫尚綺眼中,柏林雖然比南德髒亂、無序,但整個城市在一種「尋找自己到底是什麼」的整體氛圍中,什麼事情都沒有絕對性、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力極大,各方藝術都能匯集於此,這種沒有定位的姿態,與當時想找方向的他十分投契,就這麼住下來,再一次從頭開始。」
在柏林,孫尚綺不只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也回學校重做學生。就讀編導研究所時,德國理性周嚴的思考方式,讓孫尚綺重新審核了過去累積的專業經驗及人生歷練,這些過程帶來很大的幫助:「它不是教我怎樣做,而是幫助我如何把心裡想說的事情、把腦海裡的事情轉換為舞蹈」。
同年另一個影響孫尚綺人生的關鍵,是思圖加特國際獨舞藝術節。初搬到柏林時,他正遭遇「卡關」的瓶頸:柏林的自由藝術工作者不計其數,他想專心創作,不想為了謀生計做其他工作,但自己能否在藝術人海中被看見?自我質疑和低潮,讓孫尚綺差點放棄跳舞,跟著朋友開咖啡店。幸而獨舞藝術節給了他豁出去的勇氣。
「決定參賽後,Idea都有了,我告訴自己,『欸,尚綺,就做了!就即興吧!』於是我去租了一間教室跳舞,租金還滿貴的,然後一邊跳一邊看鏡子裡的自己,但怎麼做都覺得好醜......離比賽只剩一週時,我決定不再看鏡子,閉上眼睛隨便做,但,要做到身體感覺很舒服。做到這樣的程度後,我就去比賽。」
孫尚綺的《DialogueⅡ》一路過關斬將,決賽時他一跳完,觀眾和評審歡呼不斷。儘管反應熱烈,他不願多想,畢竟入圍決選的參賽者多來自福克旺舞蹈學校、荷蘭舞蹈劇場等「大廠牌」,「我跟自己說,不得名沒關係,誠實地跳就好。」頒獎時,從第七名一路往前頒,最後只剩下一名來自漢堡的女編舞者和孫尚綺,聽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出,孫尚綺確認了越過瓶頸,找到自己的身體方法。
獲獎是一個樞紐,之後,孫尚綺先後和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與莎夏.瓦茲(Sasha Waltz)的舞團工作,同時展開獨立編創之路,他「兼具東方與西方」的當代身體風格,開始被德國舞壇辨識、注意。
¢好的文本就是一個舞譜
孫尚綺的舞作是從文學改編開始的。《DialogueⅡ》的靈感來自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自盡前的遺作《4.48精神異常》(4.48 Psychosis),之後,孫尚綺再次根據此作發表較長的《4.48》。除此之外,貝克特的《無言劇》和中國神話故事《女媧》,也成為他的創作素材。
孫尚綺回憶初次接觸莎拉.肯恩的作品時,就被強烈觸動,身體的靈感源源不絕,「她的文字簡潔、力量強,會讓我連結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在閱讀時就情不自禁很想動身體」,從那次開始,孫尚綺愛上文字作品,「我認為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是in body的,會讓身體不斷產生反應;可以說,好的文本就是一個舞譜。」
從有明確意義的文字作品轉換為抽象不可言說的舞蹈,是難度頗高的轉譯,孫尚綺和文本工作的方式,是從能喚起自己生命經驗的文本出發,找到一組核心關鍵字。「好比書中出現『愛上一個不存在的人』這樣一句話,我就會和舞者或演員一起發展這個主題,去找如何用身體表達。」
¢談「屬輩」- 2011年
此次為雲門舞集春鬥創作的《屬輩》,沒有文本作為憑依,對孫尚綺和合作舞者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孫尚綺的靈感來自在柏林地鐵看見的一個中年女子,精神異常加上神經系統也有問題,讓她呈現身體和精神無法統整的狀態,也讓她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從而激發孫尚綺關注身體與心靈間的曖昧地帶,「我想去探討身體和心靈之間的交錯--去玩味那之間的關係。」
他坦承這次創作,不若以往有文本有明確主題,那種持續在尋找的狀態很容易製造不安,但與舞者一起勾勒出定位和作品形狀,賦予那些無可言說的情緒形體,永遠都是膠著又迷人的。如同閉上眼睛把自己交給身體,跳出對憂鬱與生命共存的真實感受,孫尚綺說,他的準則依舊是:「這樣做,到底是不是我真實想表達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