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沒有劇情,但終究還是需要有個可以讓人熱情澎湃的「主題」吧 !!
80年代時期 台灣社會發生的大條事件
80年代時期 Michael Jackson如何襲捲亞洲
80年代時期 紅躍一時的電視節目與歌手
80年代時期 台灣生活的蓬勃發展
把這些穿插一起,在近3小時的舞台上以歌、劇、舞呈現 ~ 不是容易,但 ~ 但是,如果結局只是讓觀眾帶著「霧煞煞」的心情離場,僅寥數人群懂得這劇的「來龍去脈」 ~ 還真是蠻可惜的!!
我是完全看不懂是要傳遞什麼訊息 ?
這是我第一次在觀賞演出後帶著不很愉快的心情「衝」去買節目單~「搞什麼阿!」,一點也不誇張 ~ 真的很想弄懂到底當晚演出的重點為何??
劇本有點弱 ~ 呵 ~ 不過國內能寫出好並叫座的舞台劇本也寥寥可數~。
舞台上的演出若只是在當下瞬間讓人有動容,但走出劇場後卻無法在觀眾心中生出那麼一點點芽苞或可以存留的感動‧‧‧只是透過每個零碎片段來告訴大家過去某個時代發生了什麼大事 ~
*敘述之後ㄋㄟ ? 要觀眾作什麼 ?
*希望觀眾可以帶走什麼?
- - 歡笑? 只有那瞬間秒數而已…離場後什麼也都忘了.
*希望觀眾可以關心什麼?
- - 過去的歷史跟現今社會差異很大~要從哪個角度切入?
*要觀眾了解什麼?
- -只是演員演技、歌、舞的功力及那面極昂貴的燈泡牆嗎?
若只是要大家回顧或是知道80年代的台灣,看節目單上的說明更是清楚也更覺得有共鳴!! 節目冊印製精美 ~ 那是代表以後只買節目單就好了嗎?? 呵 ~
後來看的節目手冊才知道,這個演出是沒有劇情的………!! Well,沒有劇情但終究還是需要有個可以讓人熱情澎湃的主題吧 !!
80年代中發生的幾件大事透過Michael Jackson的經典歌曲來相呼應,坦白說太牽強了!我想任何一個表演對觀眾來說,最在意的是-能否產生某一些共鳴或感知。
深感當晚觀賞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戲,而是導演或創作者的在腦中產生的想法罷了!!當想法無法在舞台上更有系統的呈現時,那跟看綜藝電視節目有什麼兩樣,綜藝搞笑電視節目也至少都會有個「梗」吧。
最後一幕大家脫到只剩內衣褲,演出2P、 3P、 4P ~ 這是哪一招? 不是觀眾不前衛,不懂得看劇 ~ 而是到底是蝦米呀??
¢What’s 行動藝術?當代藝術?......我只在意我的感受!
我接受甚至喜愛任何前衛或當代的藝術創作 ~ 如果作品只有參與演出者或劇場人才懂、才能被啟發的話,這不算是成功 ! 真希望以後類似演出時,可以售票同時說明:此演出只限圈內人觀賞! 這樣才不用消耗太多精神去解讀!
有時花很多時間去解讀一個演出是很有趣也有意義,創作的難處不就是在此嗎? 讓不懂的人懂、感動,甚而產生共鳴 ~ 最後帶著豐滿的心思回家 ~。
當天看得亂、散場後的心情也亂 ~ 哈,之後我只要看畢制的作品就好了!!! 難不成這個「亂」是導演設定的目標 ? !
中場休息時間,旁邊的女孩問男孩:「你喜歡這個表演嗎?」
男孩帶著無表情的聲音低聲回答:「不知道在演什麼 …」
之後兩人開啟另一個無關表演的話題 ~ (呵~當晚大家的心聲吧)
¢ 當晚我的掌聲是給那些演員的
演員大家都很不錯,但身段有點制式化,除了演之外,舞蹈部份有幾個還跳得很不錯, 現在舞蹈人兼任戲劇演出者越來越多~我還蠻欣喜這樣的跨行學習景況,劇‧舞本是一家親 ~ ^0^ 不過舞蹈人要至劇場,真的還是需要接受專業劇場人身段及聲音的訓練,當晚幾個舞蹈出身的演員在這方面有點點破功!
我喜歡劇的定格設計及燈光設計及那一片閃耀到不行的豪華綜藝牆及演員聲音(回音重疊)的喬段(是先預錄好的嗎?)。
一開始的影像差強人意 ~ 對照接下來的舞台上的演出,總覺得有點被「騙」的感覺,呵~大家都是衝著導演及Michael Jackson買票的,結果是完全「意想不到」的演出內容 。
翻閱演員資歷時才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是頂著表演藝術研究所的學歷及經歷,所以,演得好是應該的 ~ 呵。
看到這樣的資歷時,我並不感到特別驚喜,相對的,反而之後可能會更迷惑是否要去看這樣的團隊演出 ~ 擔心的是,我有時可能無法理解學院派的表達方式、表達內容‧‧‧‧‧
¢創作需要被理解? 亦或就是不需多思考就跟著導演創作者走就好了呢?
如果引領觀眾卻又不要觀眾有太多思考,那要的是偶像崇拜 ~ 在貧富相當兩極化的現在,越看不懂得才叫作藝術或創作 ?? !!
其實不論怎麼樣的背景都無關緊要,重點是:我只在意我的感受!
===== 以下摘自相關網頁>
2010臺北藝術節
Michael Jackson-Back to the
以四十五度傾斜,對抗現實的地心引力。
用高音嘶吼,向不完美的世界全面宣戰。
踩著月球漫步,朝青春的夢想加速前進。
踮起腳尖,在自己的舞台上驕傲地存在。
You are not alone,為不妥協的美好初衷喝彩!
麥可傑克森,繼續搖滾你的宇宙一萬年!
Michael Jackson,You Rock My World!
1969年,他以Jackson 5主唱身份初出道,1971年開始個人獨唱生涯。《Thriller》在全世界銷售約7.5億張,是人類音樂史上銷量最高的專輯。他是「King of Pop」──永遠的天王巨星,不朽的傳奇。
你已經不再需要任何一位偶像,因為最偉大的信仰已經逝去……
與全球三十億歌迷一同告別,流行音樂史上最不合時宜的政治不正確。
台灣首齣以流行文化偶像為題材,以演唱會聲光規格打造的音樂舞台劇。
在麥可傑克森的勁歌熱舞中我們尖叫吶喊,集體追憶──曾經奮不顧身的迷戀崇拜,曾經揮霍放肆的熱血青春,曾經理直氣壯的80年代。
**
《麥可傑克森》- 巨星隕落之告別80世代 -- Michael Jackson
編導/影像/概念/視覺:黃怡儒王嘉明 蘇匯宇你已經不再需要任何一位偶像,因為最偉大的信仰已經逝去……與全球三十億歌迷一同告別,流行音樂史上最不合時宜的政治不正確台灣首齣以流行文化偶像為題材,以演唱會聲光規格打造的舞台劇在麥可傑克森的勁歌熱舞中我們尖叫吶喊,集體追憶──曾經奮不顧身的迷戀崇拜,曾經揮霍放肆的熱血青春,曾經理直氣壯的八○年代。
。
。
。
(後記)
¢ 後現代絞肉機─王嘉明與他的劇場實驗 / (鴻鴻)
身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近年的創作主力,王嘉明是當前最值得注目的劇場風景。積極運用影像、空間、聲響等各種跨界元素,已經讓他的作品獨樹一幟。 他的「敘事劇」,包括紙娃娃愛情劇「請聽我說」多次重演甚至一再赴大陸巡演;在誠品演出的推理愛情劇「膚色的時光」則連滿19場,成為年輕族群的熱門話題,證明了大眾劇場的接班實力。同時,他持續開拓的「非敘事劇」,從獲得台新評審獎的「殘,。」到甫在台北藝術大學製作的「05161973辛波絲卡」,實驗創意也從未缺席。 台灣劇場的作品缺乏深入討論,尤其是缺乏對這樣勤奮的創作者的討論,我以為是不健康的。談談王嘉明的作品,也許有助於理解,當前劇場實驗的優點與盲點。 王嘉明的作品具現了後現代藝術的特色。他往往多方取材,自由挪用,尤其對通俗文化的仿諷,特別著力。「請聽我說」通篇以韻文道出的戀愛告白,猶如一洩千里的流行歌詞;「膚色的時光」藉各種同性和異性、現實或虛擬的多角戀愛攻防關係,道出一篇篇猶如流行小說中的戀人絮語。 王嘉明甚至公開表明,他要談的就是「膚淺」。這是一種遁詞或一種隱喻?我不知道。因為我實在看不出,在對「膚淺」的耽溺與嘲諷之後,創作者對這些人物、情節、言語的態度到底是什麼? 王嘉明的戲善於選取單一現實空間,再作非現實的運用。「辛波絲卡」用得出神入化的,是一座機場的候機室──有座椅、輸送帶、櫃臺、內藏升降裝置的櫥窗、還有劈哩啪啦翻轉的航班告示牌。 在演出結構上,王嘉明聲稱他的劇場模仿音樂。然而結構中填塞的「材料」,卻不可能是沒有意義的。以「辛波絲卡」為例,演出中組合了引文(莎翁和契訶夫的多部劇作片段、辛波絲卡的詩、通俗劇)、舞蹈、才藝表演,形成一個不斷轉換形式的大雜燴。 同樣一位男演員,可能先後扮演昏庸而自食其果的李爾王,與良善卻冤屈受辱的理查二世;同樣一位女演員,演了 辛波絲卡的詩動人之處,其實是以簡單直率的語彙,從最小的個人位置,表達對世界脈絡明澈的掌握。王嘉明的「辛波絲卡」卻語彙繁複、脈絡失焦。博學背後,難道竟是一顆恐懼溝通的心?王嘉明抗拒成熟與定型,卻安逸於紛亂,拒絕表態,寧非也是一種世故? 王嘉明採用梵谷、莎翁、辛波絲卡、或戈爾德思,不像是找另一個靈魂來壯大自己,卻彷彿將他們捲入同一具絞肉機,不管進去的是什麼,灌出來的都是五顏六色的香腸。一個個繽紛奪目,但誰在裡面,已經沒有差別了。 在不同作品裡,他唯一貫徹的,便是對通俗劇的仿諷,連「辛波絲卡」也不能倖免。即令不是便宜行事地取悅觀眾,也可見出其逃避心態。先將現實簡化為通俗劇,再將通俗劇支解為動作、聲音,讓一切熱望與痛苦,消解於無意義當中,以換取片刻遊戲之歡愉。看似顛覆性的瘋狂形式,卻有如另一所迪士尼樂園──現實是無法改變的,讓一切歸於遊戲吧! 跟一群年輕學子合作,「辛波絲卡」抵達了遊戲的顛峰。接下來我很期待,王嘉明能不能給我們看看他最拿手的:轉折。 (本文作者為劇場導演、詩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