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 Black Swan 感想評 ¢ 告別暖暖陽光後,進戲院看「黑天鵝」真的不是一件很「營養」的事,呵呵。但無疑地,能沉迷在這劇作中、盡情地吞食也是一大享受!! 沒有多餘的贅詞 沒有多餘的節奏 沒有多度的視覺 也想拼命挖掘妮娜的內心 無法抗拒地一股腦兒跳入 導演安排好的軌道中運行 除了劇本好之外,造型化妝設計、特效、取鏡上也很讚!!本片不純算是舞蹈片,導演藉由芭蕾伶娜-妮娜為爭取三大芭蕾舞劇之一「天鵝湖」中的黑白天鵝角色時,探討其內心的欲望與受到的煎熬,讓觀眾也為自己的人生作一醒思,真的是擊出一連串的問號ㄚ。所以千萬別花大部份的心思去挑剔舞蹈畫面ㄛ。 ¢ 每個人的魂魄中都有一隻「黑天鵝」–隱性與顯性、淺力薄與厚、發揮與否的差別罷了- - -不用質疑也不需推翻此論點。 不過,為什麼是黑天鵝而不是烏鴉呢? 或許… 黑天鵝-高貴、高傲也神秘,看不出隱藏中的邪念 烏鴉-醜陋也邪惡、爆發力十足、善於直接攻擊 ~ ~ (呵) 劇本的節奏與鋪陳太引人入勝了!!一小時約40分鐘的影片,把人性詮釋如此徹底,令人拍案叫好。 「你也熬夠久了,應該要有機會讓妳當女主角了‧‧‧」母親對妮娜的一句安慰語道盡舞蹈一路的艱辛,何止舞蹈、藝術一途呢?每一行業都是一樣!! 選擇這麼艱辛的道路是為了母親?還是為了自己?‧‧‧討好母親是學芭蕾之外妮娜最重要的事情‧‧似乎耗盡一生的努力就就只為舞台上接受眾人喝采那個時刻及取悅母親‧‧‧這樣的人生到底是貧瘠?是富有?還是兩者都不是!? 「如果是白天鵝我會選你為主角,但黑天鵝呢?你認為你可以勝任嗎?」編舞家的一席話燃起了妮娜的鬥志,妮娜除了得再精盡舞技之外,如何發自內心情感去詮釋黑天鵝對原本就具有白天鵝特質的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大考驗。 女主角後背上黑鵝毛竄出的整體特效令人驚恐,一開始讓觀眾以為女主角有不自覺抓背的習慣,一直到黑鵝毛的長出,從這過程中慢慢道出女主角 內心隱藏的渴望-> 訴之行動的欲求 (偷貝絲的粉餅、唇膏)-> 爭脫束縛強力反抗(夜店狂歡、反抗母親、對性盡情探索) 強烈企圖心的展現(攻擊競爭者、奪回角色) 更絕得是導演留下了大問號,終曲妮娜跳躺在軟墊上後,不顧身上滲出的血液、輕喘微笑著:「Perfect」!! But What is Perfect? 如果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怎麼會是「Perfect」?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想學習超越的對象,不過有些情況以更俗語來說不就是想為「王」、「后」、「唯一」焦點、受寵的A咖嗎? 從學習模仿-> 默默地佔為己有(ex.偷貝絲的粉餅唇膏希望有一天跟她一樣)-> 以言詞或行為傷害、排擠他人(ex.與莉莉的口角與肢體衝突) 導演在片中突顯妮娜「良善」與「偽善」兩極端面貌: 1)妮娜對貝絲是尊敬的。當其她舞者在批評貝絲時,妮娜跳出來為貝絲說話;在貝絲大哭衝 出專屬化妝間時,她趨前關心問候,但就在下一秒她卻溜進化妝間 拿起貝絲的口紅塗抹後順便偷走。 2)帶著關心去探親車禍後的貝絲,為了確定貝絲是否真的無法跳舞了,偷偷地掀起熟睡中貝絲的被子,直到看到那已殘的雙腿才掩著哭泣的臉逃離。 3)當知道莉莉有可能替代她時,心情的不平不加掩飾,好不容易漸漸產生產生信賴的友誼,瞬間發展出敵對的緊張關係‧‧ 她大哭地跑到醫院把從貝絲偷走的東西一一還給她並道歉懺悔地說:「我終於知道被人取代的心情…」-----實際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被「取代」的,走過必留下痕跡,不是嗎? 呀呀呀 ~ 人為什麼會失衡? 那、是、因、為 過度迷戀自己、 過度沉溺在自我幻想情境裡、 過度陶醉在曾成功或得意的時刻、 過度猜忌別人可能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 過度在乎自己已失去或將失去的、 過度地將「我應該要有…」或「別人應該要對我有…」的心態上‧‧‧沒有人只有得而沒有失的~! 沒有完美的人生、只有追求完美的人! 妮娜的「Perfect」不單因在舞台上將黑白天鵝作了完美詮釋,也代表長年努力之下表現上的突破,更重要的一件事,過程中她並沒有傷害或殺害誰,除了她自己之外, 該努力的已盡 該爭取的已作 該歉疚的已回 所以不留遺憾、、、 帶者單純、無負擔的心思上人生重要舞台、盡情投入~ Yes,this is Perfect! 你是展翅中亦或蓄勢待發中的「黑天鵝」嗎? 你置身在黑天鵝群中嗎? 如果你是白天鵝,有否常常「潔淨」你的毛羽呢? 你確定你不是偽善的嗎? 以下摘自相關網頁> ¢構想 導演可是早在2000年就與娜塔莉·波曼討論過芭蕾電影,那時甚至尚未開始編寫劇本。他告訴波曼關於芭蕾舞蹈競爭之間的情感面,波曼回應「我感到相當有興趣,因為這部影片用許多方式去探索藝術家的自我,可以說有那麼一點自我迷戀,同時強烈地排斥自我本身。」長達十年的等待製作,她表示「實際上我花費許多時間在想法上……在開拍前承認沉浸於當中。」 導演首次對芭蕾開始感到興趣的起因,源自於他的姊姊正好於紐約的高級表演藝術學院(High School of Performing Arts)研習舞蹈。基本的想法逐漸雛形,他僱用腳本編劇來改寫他名為《The Understudy》的劇本,關於一個外百老匯演員,以及延伸至角色深受其分身所騷擾纏身的概念。 導演對該腳本的電影素材取自於《彗星美人》、羅曼·波蘭斯基的《怪房客》(The Tenant),以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中篇小說《雙重人格》(The Double: A Petersburg Poem)。 導演同時數次觀看天鵝湖的演出,並把白天鵝與黑天鵝的雙重性連結至劇本,深究天鵝湖的表演過程,他發現芭蕾處於「一個相當保守的世界」,這些舞者並非「對電影印象深刻」。不顧一切地,導演找來活躍及不活躍的舞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他曾站在後台看俄羅斯波修瓦芭蕾舞團(Bolshoi Ballet)於林肯中心的展演。 導演稱《黑天鵝》為他的前部執導作品《力挽狂瀾》(The Wrestler)的姊妹作,聯想起他早期關於一力挽狂瀾與芭蕾女伶之間風流韻事的製作企劃。 他最後將摔角和芭蕾世界分開並比較兩部電影:摔角運動某部分被認為是低等的藝術-若它稱得上一種藝術,芭蕾在部分眼中是高尚的藝術。但令我感到訝異的是這兩種領域的表演者卻是如此的相似,他們都是全力將身體展現至超越極限的程度來表達自我。 關於《黑天鵝》的心理驚悚類型,女主角娜塔莉·波曼將本片的電影調性與波蘭斯基的1968年電影《失嬰記》作比較,而導演則提及波蘭斯基1965年的《反撥》(Repulsion)和1967年的《怪房客》對於本片有著「極大的影響」。 演員凡松·卡塞也有著相同比較,除了上述所提的波蘭斯基早期電影外,也覺得類似於大衛·柯能堡早期的作品。[導演承認今敏的1997年日本動畫《藍色恐懼》與他的電影《黑天鵝》有某程度上的相似,但表示並未受到該片影響。 本片於2009年中開拍至該年底電影部分取景於紐約州立大學帕切斯學院(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Purchase)的表演藝術中心。 ¢ 導演: Darren Aronofsky 演員:Natalie Portman 1981.06.09 Vincent Cassel (凡松·卡塞)1966.11.23,生於法國巴黎,是一名法國演員、導演、電影製作人、劇作家和配音員。----想說怎麼那麼眼熟,哈,原來他有參與聖女貞德的演出。 。 。
。
。
。
¢選角
在導演2000年首次與娜塔莉·波曼討論芭蕾電影的可能性時就發現她有意願演出芭蕾舞者。波曼曼說明作為《黑天鵝》裏的角色,「對我來說,我試圖找到比起其它成人自我要求更高的角色,因為電影中的女性很容易會被定型為甜美可人的循環之中,特別是較不出名的小演員。」
波曼向導演推薦她的好朋友蜜拉·庫妮絲也是角色的完美人選,庫妮絲飾演的莉莉與波曼飾演的妮娜相互對照,「我的角色相當不受束縛……舞蹈技巧上她並不如娜塔莉的角色好,但她有著更多的熱情、與生俱來的本能。這卻是妮娜所缺乏的。」
演出指導天鵝湖的舞蹈老師一角湯瑪斯·黎洛是由Vincent Cassel(凡松·卡塞)詮釋。他將該角色與紐約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創辦者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作對照,並且表示其「是名控制狂,真實中的藝術者也會運用性來教導舞者。」
- Mar 03 Thu 2011 18:03
黑天鵝 Black Swan -感想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