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利比亞女先知-西斯廷教堂天頂畫>
 
 
(2013.02.04寫)
 

文章之前先來欣賞SUPER超級霹靂酷的義大利西斯廷教堂的3D動畫

http://www.vatican.va/various/cappelle/sistina_vr/index.html,影片則連結在最下方。

 

2013年度 米開朗基羅展已經開始 ( 1/26 ~ 5/12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至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 ~ 希望這次的展覽的動線規劃能夠有國際水準!

。 

中古歐洲的藝術家不論是音樂家、畫家、雕刻家們、作家都得需要靠貴族、皇室的人提拔或委託製作才能謀生。從構思、材料、顏料調配、 一筆一畫 ..至完成幾乎全靠藝術家一個人! 所以當時藝術家很多都是窮人!

文藝復興是歐洲很重要的階段,而也以這時代最有意思,

羅馬帝國 西元前27-1453

神聖羅馬帝國 962-1806

米開朗基羅 1475-1564

文藝復興 1400-1600

 

當了解義大利的梅迪奇家族 (最贊助藝術家、對推動藝術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家族)發跡瑞士的伯爵家族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王朝1282-1918)如何自小經營發展成可掌控國家大權並脩關一時期國家歷史興衰之後,我想對神聖羅馬帝國(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義大利‧瑞士)的錯綜複雜歷史、當今有名的該時代藝術文豪們也能熟稔個1/3了吧。

文藝復興初期許多的藝文創作大都取自聖經故事。聖經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也是基督徒們必讀的經文之一。

舊約:大家耳熟能響的創世紀、 神創作亞當與夏娃、神引領摩西及信徒過紅海以避敵人的追殺之外,也在在顯示神的教導、神的神聖權能與奇蹟。

新約:聖母瑪麗亞、耶穌的誕生‧傳教‧12使徒‧受迫害遇難…. 最後審叛、啟示錄等。

不論舊約與新約都充滿 神的教義,而 神及聖經故事對一些當時創作藝術家來說,不僅是創作的靈感泉源,藝術家們也因神而造就出一項又一項曠世藝術品或文學。

有興趣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與藝術家的人,最好要閱讀並也熟知聖經及當中的引喻故事,畢竟每一個創作不論是畫作、雕刻、詩文等幾乎都是跟聖經故事內容有關,若不太知道聖經故事的話,就難在欣賞的同也能玩味或體會作品背後所深藏的含意或喻意。

既然聖經也是一本偉大的文學,以文學歷史的角度去閱讀而非宗教時就不會那麼難以接受了。

當尋訪歐洲古堡高大精緻的建築,想像每一刀細工;一幅又一幅大畫作,想像那不得有任何差錯的筆工,除了讚嘆還是讚嘆,雖然米開朗基羅曾說:「 我作畫是用腦、而不是用手」,但看到他為梅迪奇家族在西斯廷禮拜堂所創作的天頂畫時,那樣艱鉅的作畫工程如何是我們現在所能想像的呢?

要了解米開朗基羅,也需要稍加了解一直給他強力支持的梅迪奇家族。

 

因為一生的零零種種,米開朗基羅抱怨 神、卻也讚美神、 依靠 神,在他的詩集中,他寫道:

「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寧願我也不存在;如果上帝拋棄我,我必死無疑,連肉體也是。」

「美好的事物,是從單純的事物去發現的,用最誠懇、最單純的心情向住在內心的上帝傾訴,

我心裡的眼緩緩張開,上帝也讓我見祂的榮面。」
「不論貧與富,我當和基督一起生活……
「我在上帝的聖光下愛與生活。」
「無論繪畫或雕塑皆不再能讓我靈魂安寧,期盼十架的神聖之愛,以祂張開的雙臂擁我入懷。」

 

Not even the best of artists has any conception

That a single marble block does not contain

Within its excess, and that is only attained

By the hand that obeys the intellect.

 

The pain I flee from and the joy I hope for

Are similarly hidden in you, lovely lady,

Lofty and divine; to my mortal harm,

My art gives results the reverse of what I wish.

 

Love, therefore, cannot be blamed for my pain,

Nor can your beauty, your hardness, or your scorn,

Nor fortune, nor my destiny, nor chance,

If you hold both death and mercy in your heart

At the same time, and my lowly wits, though burning.

Cannot draw from it anything but death.


 <1498-1501哀悼基督>

 

■■ < 關於此篇整彙相關網頁記錄順序 >

濕壁畫 -> 作品簡介 -> 米開朗基羅身平介紹 及 部份畫作的介紹-> 關於米開朗基羅的建築與雕刻作品介紹及部份作品說明 -> 西斯汀教堂中的偉大濕壁畫作品之喻意-> 米開朗基羅畫中的人體密碼與解剖學 -> 梅迪奇家族簡介-> 蔣勳談西斯汀禮拜堂。

 

■    濕壁畫

原意是「新鮮」,是一種十分耐久的壁飾繪畫,泛指在鋪上灰泥牆壁天花板上繪畫的畫作,通常是先將研磨好的乾粉顏料摻入清,製成水性顏料,再將顏料塗在剛抹在牆壁表面的濕灰泥,再等待灰泥乾燥凝固之後,便永久保存於牆壁表面。

濕壁畫的起源未知,但早在米諾斯文明時期(位於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及古羅馬人(龐貝城)中就有使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濕壁畫的輝煌時期,見於13世紀到16世紀中期的契馬布埃(Cimabue)、喬托(Giotto)、馬薩其奧(Masaccio)、安吉利科(Fra Angelico)、柯勒喬(Correggio)和其他許多畫家的作品。

所有濕壁畫作品中最偉大的是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的繪畫,還有拉斐爾在梵諦岡的《宮室》壁畫。然而,到了16世紀中期,濕壁畫被油畫大幅取代。20世紀上半葉,這種技術由里韋拉(Diego Rivera)和其他墨西哥壁畫畫家短暫加以復興。

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的作品,材料上的歸類是「濕壁畫」(Fresco)。濕壁畫是義大利的繪畫傳統,和歐洲北方的油畫材料不同,是以「水」調和色粉在未乾的壁畫上作畫。

作畫的過程,其實非常像工匠。米開朗基羅自己設計了一個大約十八公尺高的鷹架,攀爬在這麼高的鷹架上(差不多是六層樓的高度!),還要馱運大量的灰泥。米開朗基羅聘請了一批故鄉翡冷翠的壁畫助手,幫助他清理壁面,清除掉舊壁畫的殘跡,塗上大約兩公分厚的灰泥底層,把牆壁處理成平滑的表面。

但是「濕」壁畫,顧名思義,必須在「濕」的壁面上作畫,因此,米開朗基羅先做完了素描草稿,把草稿上圖像的輪廓的線條打上釘孔,用白粉摹印在濕的壁畫上,接著,就必須在一天之內,趁壁畫沒有乾透,
快速用水性顏料作畫,因為壁面是濕的,顏料才會被吸收,滲透固定在灰泥中,只要壁面一乾透,顏料就吃不進壁面,只浮在乾硬的表面,很容易脫落。

濕壁畫的製作過程因此註定存在著許多「工匠」的技術、材料,甚至體力的勞動,與一般繪畫的精緻優雅性質有所不同。米開朗基羅,放掉了敲打岩石的斧、鑿,拿起調和灰泥的鏝刀,完全像工匠,站在鷹架上,仰著頭,把濕軟的灰泥塗抹在處理好的平滑壁面上。他必須計算一天之內可以畫完的大小面積,一旦灰泥塗抹好,他要抓緊時間,在灰泥未乾之前,快速用顏料完成作品。

這種速度的衝刺,好像給他一種創作的亢奮。站在高高的鷹架上,他完全像一個孤獨的君王,材料的限制,短暫的時間,他不能猶疑,不能修改,像中國水墨畫的筆觸,千錘百鍊,胸有成竹,下筆時才有大氣渾成的準確。

 

■ 作品簡介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李奧納多·達文西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

 

*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 

*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 

*建築 - 設計並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宗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

 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

  

■ 關於米開朗基羅

(義大利,147536日-1564218日),全名米開朗基羅··洛多維科·博那羅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米高安哲奴」、「米開朗基羅」。1475生於佛羅倫斯共和國卡普雷塞1564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147536,米開朗基羅出生於托斯卡納阿雷佐附近的卡普雷塞(即今天的卡普雷塞米開朗基羅)。[家族的幾代人一直是佛羅倫斯的小銀行家,但米開朗基羅的父親,洛多維科··萊昂納多·博那羅蒂··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Buonarroti di Simoni)沒能維持銀行的運轉,轉而間斷在政府任職。

在米開朗基羅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是小鎮卡普雷塞的司法行政官員和丘西的地方行政官員。米開朗基羅的母親名叫弗朗切斯卡··內里·德爾·米尼亞托··錫耶納(Francesca di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米開朗基羅的家族自稱是托斯卡納伯爵夫人卡諾莎的馬蒂爾德的後代,但是這從未被證實。不過,米開朗基羅對此深信不疑。米開朗基羅出生幾個月之後,米開朗基羅全家搬到了佛羅倫斯,此後米開朗基羅就在佛羅倫斯長大。

1481年,米開朗基羅年僅6歲時,他的母親去世。米開朗基羅由小鎮塞蒂尼亞諾的一個石匠家庭撫養。他的父親在這個鎮上擁有一個大理石採石場和一個小農場。喬爾喬·瓦薩里引用米開朗基羅的話說,「如果我有一些優點的話,那是因為我出生在貴國阿雷佐的奇妙氣氛中。在奶媽乳汁的哺育下,我得到了使用鑿子和錘子的訣竅。我正是用這訣竅來塑造人物。」

當米開朗基羅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他的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斯的人文主義者弗朗切斯科· ·烏爾比諾(Francescoda Urbino)那裡學習語法。然而,米開朗基羅對上學沒有興趣,卻更喜歡臨摹教堂的繪畫以及和畫家們呆在一起。

 

☆十三歲時,米開朗基羅成為了畫家多梅尼科·吉爾朗代奧的學徒。

☆年僅十四歲時,米開朗基羅的父親說服了吉爾朗代奧,從而使米開朗基羅可以按照畫家的標準向吉爾朗代奧領取工資,這在那時極不尋常的事情。

1489年,佛羅倫斯的實際統治者倫佐·-迪奇要吉爾朗代奧把他最好的兩個學生送來,吉爾朗代奧選擇了米開朗基羅和弗朗切斯科·格拉納奇

14901492年間,米開朗基羅加入了梅迪奇家族設立的人文學院,學院倡導新柏拉圖主義。米開朗基羅在貝爾托爾多·迪·喬萬尼指導下學習雕塑。在學院中,米開朗基羅的世界觀和藝術風格都受到當時最傑出的哲學家和作家(包括馬爾西里奧·菲奇諾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波利齊亞諾)的影響。[

在此期間,米開朗基羅創作了浮雕樓梯上的聖母1490-1492)和半人馬之戰1491-1492-年)。後者的題材來自於波利齊亞諾的提議,作品是洛倫佐·美第奇的委託件。

17歲時,貝爾托爾多··喬萬尼的另一位徒弟彼得羅·托里賈諾在一次爭執中打中了米開朗基羅的鼻子,使得他破了相。後來所有米開朗基羅的畫像中都體現了這一明顯的面部缺陷。

149248日,倫佐·迪奇離世。米開朗基羅的生活由此被改變,他離開了美迪奇宮廷的保護,回到他父親的居所。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雕刻了一件木製的十字苦像 (米開朗基羅)1493作為給佛羅倫斯聖神教堂院長的禮物。這座教堂允許米開朗基羅利用教堂醫院的屍體進行解剖學研究。

1493年至1494年間,米開朗基羅購買了一大塊大理石,將它雕成了比真人略大的赫丘利像。雕像後來被送至法國,並在18世紀時遺失。

1494120,一場大雪過後倫佐·迪奇的繼承人皮耶羅二世·德·美第奇委託米開朗基羅用雪製作一件雕塑,米開朗基羅由此重返梅迪奇的宮廷。

1494年,法軍入侵義大利,佛羅倫斯人趁機發動革命,推翻當時統治的梅迪奇家族,並建立平民共和國,統治者為宗教改革家薩伏那羅拉,薩氏看出義大利在財富和衰敗的宗教信仰下日益墮落,便起而反抗。之前他便曾就梅迪奇家族的享樂生活和教會的腐敗,發出措詞強烈的抨擊,並警告統治階級如不悔改,佛羅倫斯的命運將如新約啟示錄中的巴比倫和羅馬。他致力於道德革命,攻擊教宗,支持平民政府的建立與共和思想。1498年薩氏以蔑視教皇的名義被處死。 


米開朗基羅在政治上完全同情人民的起義,也始終對薩氏「懷著強烈的敬愛之情」,但在薩氏起義時卻逃出佛羅倫斯,在薩氏被處死後,米開朗基羅也未對這位友人的死表示任何意見。他保持緘默,但無可否認的是,米開朗基羅目睹他同一時代的人為了理想而奮鬥。他的內心沒有掙扎嗎?答案是有的。 

在薩氏被處死的同年,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哀悼基督」像。聖母膝上抱著由十字架上取下的耶穌,她在為兒子的死而哀慟。耶穌為了世人的過錯而道成肉身,死在十字架上,此時最哀痛的應當是他的母親了。然而痛的只有那個美麗的聖母像嗎?薩伏那羅拉為了匡正時弊而挺身站出,卻終究敵不過當時腐敗卻擁有權勢的政府。米開朗基羅透過藝術來表達他的信仰,同時在其中寄託他對薩氏的哀思。 

1494年底,佛羅倫斯的政治局勢漸趨平靜。法王查理八世被打敗,佛羅倫斯不再遭受法國軍隊的威脅。米開朗基羅回到佛羅倫斯,但薩沃納羅拉的政府並不委託他進行創作。米開朗基羅於是重新尋求梅迪奇家族的委託。

在佛羅倫斯度過的半年裡,他創作了兩件小雕像,一件是幼年的聖若翰洗者像,另一件是沉睡的丘比特。據米開朗基羅的傳記作家阿斯卡尼奧·康迪維稱,聖若翰洗者像的委託人洛倫佐·迪·皮爾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要米開朗基羅把丘比特像做舊,就像出土的一樣,這樣他就能把雕塑送到羅馬,當成一件古物來賣,從而多賺不少錢。

然而羅倫佐和米開朗基羅都不知不覺地上了中間人的當,中間人瞞報了雕塑的真實售價,使得銷售的收入更多落入了中間人的口袋裡。雕塑的買主,樞機主教拉斐爾·里阿里奧發現自己買到的是一件贗品,但雕塑的質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他把米開朗基羅請到了羅馬。這一創作的成功以及佛羅倫斯的不利環境,可能是促使米開朗基羅接受主教的邀請、前往羅馬的原因。

1496625日,米開朗基羅抵達羅馬,這時他21歲。同年74日,他開始為樞機主教拉斐爾·里阿里奧創作一件羅馬酒神巴庫斯的雕像,大小比真人略大。然而,雕像完成後,樞機主教卻拒絕接收這件作品。巴庫斯的雕像隨後擺在了銀行家雅格布·加里(Jacopo Galli)的花園裡,成為他的收藏之一。

149711月,法國駐聖座大使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雕塑聖殤像(或譯聖母哀悼基

督、聖母憐子),這件雕塑後來成為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委託合同在次年8月簽訂。作品完成時,米開朗基羅只有23歲。

作品受到了時人的好評。據記載,雕塑完成不久,米開朗基羅得知有傳言稱雕像的創作者是克里斯多弗羅·索拉里,米開朗基羅隨即在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肩帶上刻下了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所作)。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有簽名的作品。

這件作品至今保存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里。近年,有研究者認為拉奧孔與兒子們並不是古羅馬的作品,而是米開朗基羅在羅馬的這一段時間裡的創作。

1499年至1501年間,米開朗基羅回到了佛羅倫斯。佛羅倫斯原來的精神和世俗領袖,反對文藝復興的修士吉羅拉莫·薩沃納羅拉1498年被處以火刑,皮耶羅·索代里尼漸漸得勢,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形勢轉好。羊毛同業公會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一件巨大的大衛雕像,作為佛羅倫斯自由的象徵,完工後擺放在維奇奧宮前的領主廣場上。同業公會提供的大理石,是阿戈斯蒂諾·迪·杜喬40年前用過的。

1504年,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大衛像。這一出色的傑作,突顯了米開朗基羅非凡的技術和出眾的想像力,奠定了他作為雕塑家的地位。

米開朗基羅完成眾所周知的大衛像。大衛是以色列興盛時期的國王,少年時曾殺死巨人歌利亞,使敵軍知難而退。過去雕刻家每把大衛塑造成凱旋歸來的小夥子,米開朗基羅所雕刻的大衛卻是肌肉結實的成年人,手拿甩石機弦放在肩上,轉頭怒視前方,一副蓄勢待發的樣子,他已準備迎戰,縱使雙方看來實力懸殊,也毫無畏懼之意。這座雕像也道出米開朗基羅熱愛祖國的心情,他在鼓舞佛羅倫斯的人民,遇強敵來犯時不要害怕,當存當年大衛保衛祖國的勇氣和決心。 


<1504大衛>


1505年,受新任教宗儒略二世之邀,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儒略二世委託他為教宗自己設計陵墓。由於這期間教宗還不斷委託米開朗基羅創作其它作品,陵墓的設計工作時常被打斷,以致用了40年才完成。陵墓位於羅馬的聖伯多祿鎖鏈堂,中心是摩西像。教皇朱力阿斯二世召米開朗基羅為自己建造陵寢。

米開朗基羅花了半年多時間採石後開始建造工程,甚至為此負債,教皇卻聽信米開朗基羅對手的讒言,認為在生前建造陵墓是不祥的,因而要他停止工程並拒付款項,拒見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在失望之餘決定離開,教皇又以武力挽留之。在幾番折騰後,因米開朗基羅敵手認為他只會雕刻,不會畫畫,遂慫恿教皇,使其命米開朗基羅繪西斯汀大教堂天板畫。 

在那時期,米開朗基羅的失望是可以想見的。好不容易由一個和匠人地位不多的雕刻匠晉升到為教皇所重的藝術家,他懷著狂熱的心和理想抱負要創造足以蓋過所有前人光芒的作品,卻因為教皇的三心兩意而中斷,不僅未拿分文,並且被迫去做一項他自認並不擅長的工作!他動筆作畫之日,憤怒地寫下:「1508510日,我,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開始作西斯汀的壁畫。」 

米開朗基羅獨力完成此項巨大工程,其過程除了健康耗損、疲累和煩惱之外,還有家裡的牽絆和糾纏,從他給家裡的信中可窺見一二:

「(給父親)我寧願自己貧窮而你活著,決不願擁有全世界金銀財富而你不在人世。……不論貧與富,當和基督一起生活,如我在此地所作的那樣;因為我是不幸的,我可既不為生活發愁亦不為榮譽-即為了世界苦惱,然而我確在極大的痛苦與無窮的猜忌中度日。十五年來,我不曾有過一天好日子。」

「(給弟弟)因為我為了上帝的緣故維持你的生活,因為我相信你是我的兄弟,和其餘的一樣。但我此刻斷定你不是我的兄弟;因為如果是的,那麼你不會威脅我的父親。…」

「(給三弟)我亟欲知道你的忘恩負義……你是否明白在用我的錢,是否知道我歷盡千辛萬苦來支撐你們。……當一匹馬在盡力前奔時,不該再去蹴牠,要牠跑得不可能地那麼快。然而你們從未認識我,而且現在也不認識我。神寬宥你們!是祂賜我恩寵,曾使我盡力幫助你們。」 


米開朗基羅在四年中完成西斯汀教堂天頂畫「創世紀」。我們無法想像何以藝術家在身心飽受折磨時仍能有如此壯麗的作品。畫中充滿戲劇性的張力,人物個個健美而栩栩如生,將造物主所創造的萬物之靈完美地呈現出來。整個天花板以九幅主題畫為主,以聖經創世紀的故事為題材。米開朗基羅不只是為教皇服務,他也用他的生命和他的天賦獻給上帝。 

●    <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

同一時期,米開朗基羅受委託為西斯廷禮拜堂繪製天頂畫,大約花了4年時間(1508年至1512年)。根據米開朗基羅的自述,是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說服了教宗委託米開朗基羅在他不熟悉的一種媒質上進行創作。這樣的話,米開朗基羅與他的對手,正處在高峰時期的頂尖壁畫畫家拉斐爾相比時就會相形見絀。然而,當代藝術史學家根據現在的證據否認了這個故事,並斷定這只是藝術家自己的觀點而已。

教宗委託的壁畫內容是星空背景上的十二使徒。但是米開朗基羅卻另選了更複雜的方案,取材於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紀。作品描繪了343個人物形象。中心部分是創世紀中的九個場景,從開天闢地到洪水方舟。其中最著名的有《創造亞當》、《大洪水》等。


 

☆    1513年,教宗儒略二世逝世。來自美第奇家族的利奧十世繼任教宗,委託米開朗

基羅重建佛羅倫斯聖老楞佐大殿立面,並為大殿創作雕塑作為裝飾。米開朗基羅勉強同意了委託。隨後的三年,米開朗基羅為了大殿的立面繪圖、製作模型,嘗試在彼得拉桑塔(義大利語Pietrasanta)設立一座新的大理石採石場,專供項目所用。然而,不幸的是,工程還沒有一點實質性的進展,贊助人就由於經濟上的問題,突然取消了這一項委託。這座大殿的立面至今沒有建造。

 

隨後,梅迪奇家族為了補償米開朗基羅,委託給他另一項大工程,這一次是在佛羅倫斯聖老楞佐大殿為梅迪奇家族設計家族陵墓(the Medicichapel)

 

1520年代和1530年代的大多時間,米開朗基羅都在為這一工程忙碌。幸運的是,這項建築工程最終得以圓滿完成。

 

1515年至1527年這段文藝復興的最後時期中,米開朗基羅沒有任何作品。新教皇要他建築梅迪奇教堂,朱力阿斯二世的後人催他完成陵墓。家裡也帶給他很多煩惱。種種絕望更窒塞了他的想像力。他在給朋友的信上說;「煩惱使我受著極大的影響……我一年多沒有收到月俸,我和窮困掙扎;我在我的憂患中十分孤獨,而且我的憂患是多麼多,比藝術使我操心得更厲害!」一代大師就照樣枉費了十二年的盛年。

☆ 1527年,佛羅倫斯公民受羅馬之劫的鼓舞,趕走了梅迪奇家族,恢復了共和國。佛羅倫斯為此遭到圍攻。

1527年羅馬被西班牙攻陷,梅迪奇家族被逐,消息激發佛羅倫斯人民革命意識而揭竿起義。米開朗基羅一反過去的怯懦,成為革命黨的前鋒,甚至被任命為城防司令官,但佛羅倫斯最後仍被教皇和德軍的聯軍攻陷了。教皇命米開朗基羅繼續完成梅迪奇教堂的工程。米開朗基羅由反對梅迪奇家族變成為其工作,他的複雜心情、矛盾痛苦是不難想見的,他的藝術風格自此轉為沉鬱、悲壯。他屈服了嗎?沒有!他以他永垂青史的作品和終有一死的敵人奮戰。

1528年至1529年,米開朗基羅為他深愛的佛羅倫斯修築城防工事,抵擋入侵。

1530年,佛羅倫斯最終被攻陷,梅迪奇家族重掌大權。梅迪奇家族回到佛羅倫斯後,開始了嚴酷的統治。

米開朗基羅在1530年代中段,逃離了佛羅倫斯,只留下助手們完成梅迪奇家族禮拜堂的工程。

 

●    <西斯廷禮拜堂祭壇牆上的濕壁畫 最後的審判>

羅馬教宗克雷芒七世委託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的祭壇牆上繪製濕壁畫最後的審判,然而,克雷芒七世在委託之後不久就死去了。

保祿三世繼任,並為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提供了支持和幫助。壁畫在1534至開始繪製,154110月最終完成。

這件作品規模宏大,佔據了西斯廷禮拜堂祭壇的整座牆。最後的審判描繪的是世界末日來臨,基督再次來到人世,對人進行審判,並決定他們的命運。基督身邊圍著聖徒們。

作品剛剛完成,就有人認為壁畫褻瀆了教義,因為米開朗基羅把基督和聖母瑪利亞都畫得一絲不掛。樞機主教卡拉法(後來的教宗保祿四世)、曼托瓦大使蒙西尼奧爾·塞爾尼尼(Monsignor Sernini)都要教宗毀掉這幅壁畫,但是教宗沒有同意。

米開朗基羅去世後,教廷決定為畫中的裸體畫上遮羞布掩蓋私處。米開朗基羅的一個徒弟達尼埃萊·達·沃爾泰拉接受了委託,為畫中的裸體人物畫上了內褲,他也因此得到了「褲子畫家」的謔稱。

 


 

☆  1534年他完成梅迪奇教堂的雕刻工作

計有「朱良諾.麥第奇」、「羅綾索.麥第奇」和四座名為「晝」、「夜」、「晨」、「昏」的男女裸雕等。

他以這些作品表達自己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和悲憤交織的複雜情感,被研究家成為當時「義大利的一面鏡子」。

其中尤以「夜」這座裸像最為突出。她低著頭,右手支著頭部,左手腋下有一表情驚愕的面具象徵惡夢,彎著的左腿底下有一隻貓頭鷹。她雖沈睡卻仍美麗,肌肉看來富有彈性,彷彿隨時會甦醒並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正如她的祖國依樣。

為什麼這些雕像需要取名為「晝」、「夜」、「晨」、「昏」呢?即使對有權有錢的梅迪奇家族,命運之神也不會因此而多眷顧一點;生與死的距離不過是一瞬間,放在永恆裡來看,生命只不過是短短的一天而已! 

此時,米開朗基羅已喪失他的健康、他的精力和他的信心,他的父親和他最愛的一個弟弟也已死去。人世間再也沒有任何東西能使他留戀。在這些心力交瘁的年月之後,唯一能安慰這個孤獨老人的,只有至有的友誼了。他傾慕加伐利利的美貌、談吐和高尚的品德。

 

1535年他認識維多利亞,他們在教堂的聚會中聊天,互寄十四行詩,這位贊成宗教改革,和米開朗基羅一樣強烈又怯懦的女子更為米開朗基羅在藝術上打開信仰的門戶。

 

☆    1541年米開朗基羅完成西斯汀教堂的祭壇畫「最後的審判」

描繪的是世界末日來臨時,萬民都在基督面前接受審判,善者升天和耶穌和眾使徒同在,惡者被打入地獄。這是米開朗基羅歷經數十年人間不公平待遇,即將走到人生盡頭時的控訴。他的一生一直在受苦,如基督一樣,但他相信審判的那日終將到來,每個人都得向上帝交賬。

 

☆    1547年維多利亞過世。其後米開朗基羅雕了三座哀悼基督的像。他之所以繼續雕塑,已不是因為對藝術的信心,而是為了對基督的信心,而是因為他的利與精神不能不創造。他的最後一件雕塑「龍大尼尼的哀悼基督」,可看出他對藝術已到了漠不關心的地步。他不在像從前一樣注重人體美。雕像輪廓粗糙,看起來就像赤裸裸的靈魂。創作的對象不再是給世人看,而是給上帝。 

 1564218,米開朗基羅在羅馬去世,享年88歲。這時距離他的89歲生日只有三個星期。根據他的遺願,遺體自羅馬運回佛羅倫斯,安葬在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

 

西斯汀禮拜堂

建造:1445年起至1481年完工
大事紀:
1508~1512
米開朗基羅創作穹頂畫《創世紀》
1535~1541
米開朗基羅繪製壁畫《最後審判》
1984~1994
禮拜堂修復工程

 

1993年,文物工作者修複壁畫時,決定保留一部分達尼埃萊畫上的遮羞布,以作為歷史的記錄。另一方面的原因,之前一些藝術家為了「潤色」這幅巨作,毀壞了米開朗基羅的一部分原筆。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館收藏有馬爾切洛·維努斯蒂的臨摹本,臨摹本忠實於原作,臨摹時原壁畫還沒有被後人修改。

同樣的審查一直伴隨著米開朗基羅,由於他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裸體,暴露生殖器,他一度被污為「淫穢創造者」(義大利語inventor delle porcherie)。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被臭名昭著的「遮羞布運動」大量破壞,加上了大量的遮羞布。例如,雕塑彌涅耳瓦的基督(位於羅馬的神廟遺址聖母堂)的遮羞布一直保留至今。

 1546年,教廷任命米開朗基羅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師。米開朗基羅要為教堂設計圓頂。工程進行期間,由於米開朗基羅的高齡,有人擔心他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穹頂。然而,穹頂下部支撐環建成之後,建築的完成不再是個問題。

 

 

■    關於米開朗基羅的建築與雕刻

建築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創造性,成就很高,影響很大。代表作有:佛羅倫斯的梅迪奇的家墓(15211534)﹑勞倫齊阿圖書室前廳(15231526)﹑羅馬的卡比多廣場建築群(15401644)和聖彼得大教堂的聖壇部分和穹頂(15471564)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建築物,層次豐富,立體感很強,光影變化劇烈,風格剛勁有力,洋溢著英雄主義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繪畫風格一致。他也善於把雕刻同建築結合起來。常常不顧建築的結構邏輯,有意破壞承重構件的理性形式,如把圓柱子嵌在牆內,用薄薄的“牛腿”承托柱子,額枋和山花凹凸斷折等,表現出一種激動的﹑不安的情緒。因此,他是手法主義的開創者。巴洛克建築的建築師們也把他奉為導師之一

梅迪奇家墓的施工雖然沒有完成,但從已完工的部分看,它的室內設計完整﹑緊湊,構圖嚴謹和諧,呎度準確,空間整體性很強,建築和雕刻配合完美。

勞倫齊阿圖書室的前廳,也表現出很強的空間整體性。它正中的台階,造形富有變化,局部的曲線處理同四壁的剛勁的直線對比強烈。這是最早發揮室內台階的雕塑性裝飾效果的建築之一。

卡比多廣場在羅馬行政中心的卡比多山上,呈對稱的梯形,前沿完全敞開,以大坡道登山。這種形制是獨創的。廣場主建築物是元老院(現今為市政廳的一部分),它的立面經過米開朗琪羅的調整,造了一座鐘塔。廣場一側是檔案館(今為雕刻館),一側是博物館(今為繪畫館)。它們的立面都不高大,但雄健有力。廣場正中為羅馬皇帝馬庫斯‧奧瑞利斯騎馬青銅像,由地面的幾何圖案把它統一在建築群的構圖中。廣場前沿欄杆上放三對古代石像,造成富有層次的景色。元老院前的大台階也有雕刻裝飾。這廣場是建築和雕刻的綜合體,是羅馬最美的廣場之一。

 

 

 

 

 



聖彼得大教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UZKC9Qkpk) 聖壇部分的平面是在D.布拉曼特的設計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原來是一個短臂十字形平面的集中式建築。在造完穹頂下的鼓座時米開朗琪羅逝世,但他完成了穹頂的模型,後來按模型造成了穹頂。它直徑41 9,頂點高137 8,是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穹頂的輪廓飽滿而有張力,12根肋加強了這個印象。鼓座上的壁柱﹑斷折檐部和龕造成明確的節奏,有聖壇牆面上的壁柱等與之呼應。它的整體構圖很完整。可惜,後來教皇下令在它前面加建了三開間的大廳和一個很深的門廳,以致破壞了大教堂構圖的完整性。

 

1512年朱力阿斯二世謝世,米開朗基羅又簽了建造其陵寢的合同,然而因為種種阻撓,陵寢最後只有摩西像和四個奴隸像完成。在這個時期中,創世紀是他獻給教皇和世人,同時也是獻給上帝的不朽之作,奴隸像則無異是他內新世界赤裸裸的呈現。這些奴隸像或以垂死姿態出現,或掙扎著想擺脫束縛,彷彿只要一點魔力就能讓他們變成活人;然而他們的腿部仍然緊連在石塊中,他們想從石塊中跳脫卻是不能。這又何嘗不是米開朗基羅的寫照! 

 

梅迪奇家族教堂

 

每年吸引無數觀光客爭相觀賞的,則是其中2座梅迪奇家族大公的陵墓:一是朱利亞諾(Prince Giuliano),一是羅倫佐(Prince Lorenzo)。兩者的設計皆出自米開蘭基羅之手,除了大公本人雕像外,另有4尊分別代表《晨》、《暮》、《晝》、《夜》的象徵性人像雕刻,是禮拜堂內最具價值的藝術品。同是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級人物的藝術家瓦薩利,看到米開蘭基羅這4尊雕像時,都忍不住表示:「無論在任何時代,或在任何形式的藝術裡,都再也無法找到足可與之相提並論的作品。透過他的偉大雕琢,我們看到的並不僅只是沈睡中的寧靜,而是一抹綿延不盡的哀傷!」

 

米開朗基羅的《晨》、《暮》、《晝》、《夜》4座半臥像,成為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這是脫胎於古代河神的4件象徵性雕刻。

 

《暮》被表現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鬆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

 

 

《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紮著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象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左手在背後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

 

 

《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鬆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徵著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徵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


 

4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特殊寓意,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為世事所擾,憂心忡忡,既象徵光陰的流逝,也代表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梅迪奇家族陵墓和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傑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捩點。

尤其這4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的真實寫照。米開朗基羅面對動盪中的義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沉苦悶,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作品象徵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西斯汀教堂中的偉大濕壁畫作品之喻意

1    《創造亞當》是米開朗基羅所描繪的「創世紀」九個敘事畫面中,最為動人的一幕。

 最有名的莫過於「創造亞當」,這幅充滿創意的構圖,展現上帝創造亞當的畫面,整幅作品也是人類對「創造」本身的觀察、模擬、再發表的經典之作。 


構圖靈感源於天空中兩片相連的雲,米開朗基羅在左下方畫出年輕健壯完美的亞當,斜側躺彷彿在睡夢中醒來,舒懶的斜靠著,他身體似乎缺乏某種力量,他伸出左手指欲碰觸上帝;而白髮白鬍威嚴的上帝四周有天使圍繞渦漩,右半部像是腦部側面解剖圖,祂的右手一指也似乎即將為亞當賜予活力。神指與人指的瞬間,給觀者無限的想像,成為畫面的焦點,也是創世記壁畫最具代表的一個畫面。


聖經中描述:神造人依自己的形像,但神原本無形無像,祂是無限又是充滿萬有的,所謂的形像不等同於造形而是指樣式,神的樣式就是愛,彰顯出來是光!祂造人的身體如同一個模子,可以盛裝神生命的器皿,人是所有受造中唯有上帝的氣息吹入鼻孔,因此我們得以分享了上帝的本質:人心中有愛,可以活出生命的光,生命可以彰顯神!


聖經也描述亞當受造之後被賦予管理的能力,並賜予超級智力為萬物起名,超級體能走遍全地。神托付人類治理全地、統治地面,並享受神所預備的一切。神造人並且祝福人,讓我與神同心讓世界更美!亞當受造後,他伸出手渴望與神接觸,隨然手指沒有與神相觸,更深的意涵是:上帝以靈、魂、體建構全人,再次表明人要以靈來接觸神、要用靈與神相連結。亞當創造的起初是躺臥在青草地上,也讓我們再次思考:人的開始是進入安息的,與神相會後,祂將引領陪伴我們一生之路。


米開朗基羅以生命艱辛的代價換取永恆的畫面,讓我們有機會思考感受上帝創造人類的意義,啟示性的過程讓我們逐步了解神,及該如何活出生命之美。

  

<創造亞當>

 

2《創造夏娃》是西斯汀教堂天篷壁畫中第五幅的記事場景,米開朗基羅所呈現的正是聖經創世記中在創造亞當之後,上帝因「那人獨居不好」而為亞當創造配偶的一個畫面。畫面共有三個人物:左下角的亞當陷入沈睡,以扭轉的動態展現強健完美的體魄;最右邊則是上帝,祂舉起右手看著夏娃多麼美的受造!

這是在壁畫中米開朗基羅所最早描繪的上帝形像,白髮白鬍紅衣白袍極具威嚴;而在畫面中央就是夏娃,她有著男性的壯美身軀,躬身合掌朝向上帝,彷彿謙卑的領受生命。這時的米開朗基羅研發針刺謄繪法及刻痕法進行打稿,更有信心的掌握構圖,讓位在大理石祭壇圍幕的正上方的這個畫面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大功告成了。 

在這幅畫作中我們可以更多探尋到:上帝創造人的心意如何?當創造亞當之後獨一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上帝創造一切美好,更期待受造能有愛的回應,在生命的歷程中有愛的落點、有回應共鳴。因此在亞當沈睡時取了他的肋骨建造了幫助者-夏娃,骨頭代表著生命中不能朽壞的部分,肋骨更可看出在神的眼中兩性是平等的。

「配偶」意指著:相配,雙方在性情作為上能同拍同步;另一個意思是補滿,雙方彼此盛裝接受,因為相合而成就更完整的生命。夏娃是幫助者,她能幫助亞當為他而活,而亞當有了與她相配的另一半生命也從此不在孤單了。


沉睡中的亞當正做著什麼夢?沈睡也隱喻了死亡,如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歷經復活,亞當在沈睡中也重新獲得生命的完整,當男人為女人捨命,女人願意為男人而活,就可以看見上帝的祝福、看見生命的美麗畫展。


 

米開朗基羅畫中的人體密碼與解剖學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畫家和雕刻家,比較少人知道的是,他也熱中於研究解剖學。如今,科學家在他的畫作中發現了對脊椎和腦幹的清楚描繪,證實了他在解剖學上的細微觀察,也因此找出了所謂的「米開朗基羅密碼」,達文西密碼從此不再孤單。


西元1508年至1512年間,米開朗基羅受邀到教廷的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作畫。米開朗基羅於是在教堂的圓頂上畫了一幅「創世紀」的壁畫,這幅畫日後成為了他的名作,吸引無數基督徒和遊客前往參觀,而「米開朗基羅密碼」就藏在這幅壁畫中。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在這幅「創世紀」壁畫中發現,米開朗基羅把畫作中用手把光明與黑暗分開的上帝畫得並不協調,造成喉嚨和胸部與解剖學上不一致,但在描繪畫中其它人物時卻未出現此問題。科學家認為他是刻意如此。

尤其,當科學家把這個畫作中不協調的頸部和人類連接喉嚨和腦幹部位的照片疊在一起時,發現兩者完全吻合。亦即,米開朗基羅可能是透過略顯拙劣的描繪,讓人們可以發現他在人體解剖學上的細微觀察。

英國每日郵報28日報導,米開朗基羅曾經至教會的醫院研究屍體,但後來把他關於人體解剖的素描和筆記幾乎全部銷毀,讓後人難以欣賞到他在解剖學上的成就。如今,透過在「創世紀」壁畫中的發現,科學家相信米開朗基羅仍留下了部分人體解剖學的插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並非首先看到米開朗基羅「畫中有畫」的人。1990年,梅許博格醫生就指出,米開朗基羅在「創世紀」壁畫中描繪上帝創造亞當時,上帝和他周圍天使的畫面就像人類大腦的剖面圖。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與雕刻家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在他的壁畫裡藏了密碼?兩位美國神經解剖學專家相信,米開朗基羅把一些解剖圖隱藏在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壁畫,但對這個舉動的意義,專家看法不一。

米開朗基羅於一五八年至一五一二年間在羅馬西斯汀教堂天花板繪製出不朽的壁畫,此後成千上萬的教徒與遊客絡繹不絕地前來欣賞、凝視。但少有人知道米開朗基羅也是認真的解剖學者,一度說服佛羅倫斯一家修道院副院長讓他研究教會醫院內的大體。只是他後來幾乎銷毀掉所有的解剖素描與筆記。

 

上帝喉嚨藏人類腦幹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科學家蘇克與塔馬戈,費時四年、考究了位於西斯汀教堂天花板最西邊的一塊畫板。這塊名為「分開光明與黑暗」的畫板原本是在描繪上帝用其雙手分開光明與黑暗,但他們發現這裡頭其實大有文章,精準地畫出人類脊髓與腦幹。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神經外科學」上。

他們注意到,上帝的喉嚨與胸口有著解剖學中的不規則形狀,是這塊壁畫中的其他角色所沒有的,而且這些人物角色的光源都是來自左下方的對角線,但上帝頸部的光源卻是直接照過來。他們的結論是,這些看起來笨拙之處,必然是這位天才刻意安排的伏筆。

寬袍描繪如神經脊髓
他們透過將上帝凹凸不平的頸部重疊於由下往上看的人類腦部照片上,凸顯出這兩張照片簡直相似極了。他們強調,上帝寬袍的轉折與旋翻,可能是在描繪人類複雜的神經網絡與脊髓。

這兩名科學家沒有進一步揣測這代表什麼意涵,有的專家認為這形同褻瀆神聖,但馬里蘭大學費爾茲博士說,這裡面可能有各種詮釋。他說,米開朗基羅與天主教會關係變得緊張是眾所皆知,米開朗基羅有赤子之心,但愈來愈厭惡教會聚歛財富與貪腐。

他說,或許米開朗基羅想強調,不是上帝把智慧給亞當,而是只要透過智慧、觀察與身體器官就能把人引領到上帝身旁,不需透過教會;換言之,這是米開朗基羅「用藝術來評論科學與宗教的永恆衝突」。

 

蘇克與塔馬戈不是指出這幅舉世聞名壁畫之中隱藏玄機的第一人。一九九年,物理學家梅西柏格表示,位於中央的「上帝創造亞當」畫板,以橫切面的方式完美描繪人類腦部的解剖圖。

 

達文西有密碼已經不新鮮,米開朗基羅也有密碼才是大發現。美國兩位醫學家在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端詳米開朗基羅繪於拱頂的溼壁畫,赫然發現人類腦幹與脊柱的精確圖案,顯見大師也暗藏密碼。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米開朗基羅以聖經《創世紀》為題材,在西斯汀禮拜堂拱頂繪製溼壁畫。米開朗基羅很熱中解剖學,曾經在教堂附設醫院研究人類屍體,繪製解剖學素描。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解剖學專家蘇克及塔瑪哥端詳拱頂最西端溼壁畫《分開光明與黑暗》(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注意到上帝形象的喉部及胸膛,呈不規則的解剖學形狀。兩人把畫中上帝的頸部,與由下往上拍攝的人類大腦照片重疊,發現完全符合。而上帝袍子中央有一股奇異的線縷延伸出來,兩人認為可能象徵著人類的脊柱,他們將發現的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神經外科》期刊。

 

■     梅迪奇家族簡介 ---  Ps.此段摘自「虹色萬花筒」http://tw.myblog.yahoo.com/jw!WaMb6ICcGRk.m96M7cOaPyFY7n0-/article?mid=1400

 

翡冷翠(Florence,現名佛羅倫斯)的上流家族

代表義大利的大家族有很多,其中以梅迪奇家族為眾家先河。

梅迪奇家族第一位先祖據說是個藥劑師,這也是家族姓氏Medici的由來,義大利文中medico一字是醫生的意思,而在法文中則表示為medicin,在英文中medicin指的是藥品,所以梅迪奇家族的家徽上有六顆丸狀物(藥丸),指的就是家族以藥品發跡的歷史。  

從十三世紀末梅迪奇家族便定居翡冷翠,1378年震動佛羅倫斯的梳毛工起義爆發時,薩爾韋斯特羅.德.麥迪奇是當值的正義旗手(翡冷翠最高司法長),成為第一個被載入歷史的麥迪奇家族成員,真正累積了鉅額財富,是投身銀行界的喬萬尼.梅迪奇(Giovanni di  Bicci  de'  Medici)。

十五世紀的科西莫(Cosimo)、羅倫佐(Lorenzo)一代是梅迪奇家族最興盛的時期,之後還出過兩位教宗、兩位法國王后等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手段兇殘的法國王后凱薩琳.梅迪奇(Catherine  de'  Medici)。

 

羅倫佐梅迪奇(Lorenzo de'Medici

文藝復興時期的翡冷翠的執政者,羅倫佐在私人花園裡開過雕塑學校,那裡曾經有個未成年的學生,後來的人叫他「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是一個義大利政治家,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實際統治者。被同時代的佛羅倫斯人稱為「偉大的羅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他是外交家、政治家,也是學者、藝術家和詩人的贊助者。他生活的時代正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高潮期,他的逝世也意味著佛羅倫斯黃金時代的結束。他努力維持的義大利城邦間的和平,隨著他的去世土崩瓦解。羅倫佐死後葬在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墓地。

 

羅倫佐的祖父,科西莫·德·麥地奇是歐洲最富有的人之一,他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在藝術和公共事業上。而羅倫佐的父親,「痛風者」皮耶羅一世·德·麥地奇也熱心於藝術贊助和收藏,他的母親還是一個業餘的詩人。

 

羅倫佐被認為是五個孩子中最聰明的,從小就由一個外交官來擔任他的家庭教師。他積極的參與馬上長矛比武狩獵和獵鷹等活動。還是個孩童的時候,羅倫佐就被父親委以重任,包括去羅馬會見教宗或者其他一些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翡冷翠成為歐洲的藝術知識樞紐,直到十五世紀末皮耶羅.梅迪奇(Piero)被武裝市民放逐為止,梅迪奇家族都是歐洲傳奇家族,枱面下梅迪奇家族,還有一項在政爭和愛情上使用頻繁的獨門技術,那就是毒藥。

 

*16世紀時的歐洲,流傳著一種(poudre desuccession繼承權毒粉),據說當時的毒粉會藏在特製的戒指中混入飲料,成份可能是摻了大量砷的鑽石粉末,連土耳其的蘇丹beyazid II貝耶斯德二世,也是被親生兒子用摻了鑽石粉的食物毒死。

 

教宗利奧十世

本名喬萬尼.梅迪奇的,教宗利奧十世Leo  X14751521年),原名Giovanni  de  Medici 15131521年擔任羅馬教宗,是梅迪奇家族出身的教宗,為了修補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而兜售贖罪券,造成日後的德國內戰和路德派興起。

利奧十世生性風流,好作弄人,從兜售贖罪券這種荒唐事例,便可知他在經營教會方面的評價並不高,教庭方面表示購買贖罪券就是對教會行善,身為人類所背負的原罪便可得到赦免,死後可以前往天國,如果解釋為用作修補聖彼得大教堂而收集的奉獻,勉強可算是"對教會的善行",不然說穿了其實贖罪券,不過是一張羊皮紙。

 

但是因為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十分腐敗,贖罪券帳目不清而引起信眾疑慮,再加上以神學角度來看,這種行為仍是違反神的教義,所以1517年德國威丁堡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將其"九十五條論綱"(The  95  Theses)貼在該市教堂的大門上,由此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

 

馬丁路德在其論綱中,完全否定當時的教會與教宗,進而創立現今所謂的新教派(Protestant),也因為這兩種教會的存在,日後引發了以德國農民戰爭(1524年)為開端的德國三十年內戰,因此我們可以說利奧十世為了謀財而銷售的贖罪券,最後招致戰爭,然而他並沒有親眼目睹到這場結果,教宗利奧十世於1521年遭到不明人士毒殺,當時所使用的毒藥至今仍是一個謎,但若考量當時的毒藥文化與易取性,砒霜的可能性相當高。

 

*利奧十世很喜歡作弄人,為了好玩,將赤裸的孩童藏在假面舞會上招待客人的巨大派皮裡,讓他蹦出來嚇人,據說他的靈感是來自英國童謠集「鵝媽媽」(Mother  Goose' s  Melodies)裡的"六便士之歌"--將二十四隻黑斑鳩烘烤在派裡,這些鳥兒就會在派皮切開後開始唱歌。

 

教皇克雷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

克雷芒七世,是凱薩琳皇后的叔叔,教皇克雷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 1478~1534,從表哥利奧十世那裡接下羅馬教宗的職務1523~1534年,其重大決策是不允許英國亨利八世Henry VIII of England離婚,亨利八世憤而和羅馬教會脫離關係,另外成立英國國教,1534年,病入膏肓的克雷芒教宗,服用了多種寶石磨成的粉末來治病,不見起色的情形下,甚至服用鑽石粉,最後仍一命嗚呼,聽說光是服下的寶石,金額就高達四萬達卡。PS:達卡 ducat )威尼斯貨幣,是八分之一盎司重的金幣

 

凱薩琳.梅迪奇(catherine demedici

凱薩琳.梅迪奇14歲時被他的教皇叔父因著政治因素嫁到法國,給當時15歲的亨利二世,就是凱薩琳.梅迪奇將毒殺文化,引進華麗優雅的法國宮廷。

除了引進毒藥的技術,另一個由她帶來的是各樣新奇的歌舞、服裝(聽說世上第一雙高跟鞋和鯨鬚束腹就是凱薩琳親手設計的)和源自義大利的餐飲禮節與當代最佳飲食的知識和,凱薩琳是美食主義者,所以陪嫁人員包括了整班的廚師,這些廚師為法國帶來了當代最佳的烹飪技術,以及當時大家所不熟悉的烹飪器具。

 

PS:從凱薩琳到愛吃甜食的「太陽王」路易十四,開始了法國人對飲食、甜點的重視,和在慶典、節慶和用餐時的講究。1578年,法國國王亨利三世設立藍帶勳章,作為法國最重要的勳章之一。16世紀開始 Le Cordon Bleu 這個名字就與「最好的廚房」同義,"CordonBleu" 從此成為名廚的意思。1895年,第一所法國藍帶學校在巴黎成立。一百年後法國藍帶院校遍布全球二十五座城市。尤其在南澳首府---阿德雷得,法國藍帶提供的餐飲管理和酒店管理學士、MBA和美食學碩士學位,吸引了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的學生。

 

政治婚姻難有幸福,法王亨利二世(Henry  II)十分專寵大他十六歲的情婦黛安娜(Diane de  Poitiers),嫉妒和壓力造成凱薩琳.梅迪奇沉迷於法術占卜,她招攬預言家、魔法師、鍊金術士、占星師做為自己的謀士,沉迷於黑彌撒,重用知名預言家諾斯特拉穆斯和魔法師科西莫.魯傑利(Cosimo  Ruggieri),伴隨著恨意,她養育出法蘭索瓦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三位短壽國王和日後的瑪歌皇后。

 

PS:法蘭索瓦二世,十五歲登基,十六歲過逝,有個名人老婆瑪麗皇后,就是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鬥個你死我活,最後輸了被送上斷頭台的瑪麗,而查理九世也只當了二年皇帝就死了,當時的歐洲因教派問題,處處都有血腥衝突。

 

凱撒琳清除異己的手段十分兇殘,甚至連親兒子也不放過,當查理九世露出想要獨立執政的徵兆時,她為了讓小兒子亨利三世坐上王位,讓二兒子查理九世喝下海鰻粉末,當時的人們認為海鰻的粉末會使人虛弱,最後如風中蠟燭般殞命。

 

PS:另一說法,凱薩琳原本想要清除的異己是當時還是納瓦爾國王的亨利四世,凱薩琳的術士們獻技,將毒藥抺在書頁上,看書時若以手沾唾液,便會將毒品食入而中毒,卻在陰錯陽差下讓查理九世看了這本毒書,一命嗚呼,不管事實是那一種,凱薩琳都毒死自己親子,人算總不如天意。

 

1572年的胡格諾新教徒大屠殺,就是凱薩琳為了鞏固政治地位,凱薩琳在女兒瑪歌的新婚之夜,密謀了這場屠殺,為的就是加深新舊教派的敵對,當晚預計有三千名新教徒被殺害,甚至將上千具屍體吊在城牆上示眾,事件總計死亡的新教徒高達七萬人,史稱安布瓦斯陰謀。

 

凱薩琳的另一位香料商人盧內.比安科(Rene  Bianco)發明的「毒手套」,這種毒殺法是贈送對方塗抹劇毒的手套,待毒素慢慢被皮膚吸收後致死,除了手套以外,也可以塗抹在垂飾,髮飾或假髮等飾品來餽贈對方,據說凱薩琳使用此一方法,殺死了亨利四世的母親納瓦爾王妃珍妮(Jeanne  d'  Albert),凱薩琳.梅迪奇于1589年辭世。 (納瓦爾:Navarre,位於西班牙的中世紀時期王國)

 

PS法王亨利四世和瑪歌的婚姻是政治聯姻,凱薩琳密謀新婚之夜發動大屠殺事件,還毒死親家母,就是這樣混亂的局面,讓法國文豪大仲馬寫出知名的瑪歌王后一書,最後亨利四世和瑪歌於1599年離婚。

 

讀到下毒這一段時,想到現在很熱門的「後宮甄環傳」有一個情節 --- 為了讓甄環不能生子,甄環的一同長大的好姐妹在可以去疤的藥粉中加入麝香,這樣可以藉由傷口慢慢滲入人體內、使人中毒哈,原來下毒這種事不只在中國、連歐洲都盛行過阿 ~ 有趣 ^0^

 

 

瑪莉.梅迪奇(Marie de'  Medici

1600年,因為當時亨利四世和瑪歌皇后並沒有生下王儲,於是亨利四世請求教皇,教皇又從梅迪奇家族中選了一位名為瑪莉的二十七歲女子為王妃,隔年誕下王儲路易十三,所以瑪莉延續梅迪奇家攝政的風範。

 

法國在亨利四世的統治下邁入一個富庶的年代,他有個口號:「我希望家家戶戶在星期天,鍋裏能有隻雞!」,這句話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胡佛競選總統時也用過。

 

亨利四世擁有無數情人和國民的愛戴,梅迪奇家族出身的瑪莉,卻歷代法國王妃裡最不受歡迎的一個,主要是因為其身材肥胖、姿色平庸,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後,瑪麗開始攝政,她專愛寵臣孔奇尼,形成和樞密大臣黎胥留的緊張關係,瑪麗一再被放逐,1630年瑪麗在最後一次和黎胥留的對抗永遠被放逐,1642年,瑪麗在貧困中於科隆去世,大畫家魯本斯為瑪麗.梅迪奇繪有一系列的油畫,講述其一生,為羅浮宮的重要館藏。 

 

瑪莉的親生母親被舅舅所殺,父親遭繼母碧安卡.卡貝羅(Bianca  Cappello)毒害等,這些家庭背景大大影響瑪麗,所以她善於使毒,晚年甚至自己調配毒藥,利用腐蝕劑的副作用來壓抑壞疽所引起的痛楚,諷刺的是,原本為她止痛的腐蝕劑卻也奪去她生命,她的壞疽在科倫復發時,她不小心誤食原本應塗抹於患部的腐蝕劑而死亡。

 

義大利室族內的毒殺

梅迪奇家族和博爾吉亞家族乃是義大利毒殺文化的著名推手,可稱之為「毒藥世家」,一旦與梅迪奇或博爾吉亞家族有所牽連,他們為了讓對手在政治鬥爭、醜聞與情感上落敗,會毫不猶豫地向對方下毒,相對的,他們的毒也成為一把朝向自己的利刃,通姦的妻子和女兒經常「因不名原因服毒致死」,這乃是為了讓家族醜聞此項弱點不被敵人知道的「死亡成規」。

 

謀略 毒藥 義大利貴族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宮廷的是,由威尼斯、米蘭、翡冷翠、梵蒂岡、那不勒斯,組成的同盟國,在十五世紀中葉,五個國家一同對抗鄂圖曼土耳其,因此五國在義大利具有強大的發言權與影響力。

 

直到1861年成為義大利才成為統一王國,1870年合併羅馬,在此之前的義大利是眾小國的集合體,各都市擁有自治權,如:都靈(Torino)、米蘭、皮亞琴察(Piacenza)、熱那亞(Genoa)、比薩、帕爾馬(Palma)、威尼斯、烏迪內(Udine)、翡冷翠、羅馬、那不勒斯、敘拉古(Syracuse)、撒丁王國(Sardinia)、非拉拉等,這還不包括梵諦岡、聖馬利諾(San Marino)、摩納哥(Monaco)等現在仍保持獨立的國家,無數的國家都擠在這個義大利半島上,宛如世界縮圖,不難想像宮廷、貴族社會裡充滿了暗殺、散佈醜聞、賄賂、脅迫、政治聯姻、秘密同盟等謀略,毒藥會成為一種有效的武器可說是必然的結果。

 

不但用於暗殺政敵,也可以用來製造醜聞,因為「中毒死亡」總是帶給人們另類的想像空間,即使是單純的中毒死亡,旁人也會推測在自殺背後隱藏著某種情感糾葛,

當時的貴族社會裡,男同性戀是普偏的現象,若男友人中毒身亡,通常會被傳為「戀人關係」,而教會是禁止同性戀的,所以會變成醜聞;或是毒殺通姦的妻子與女兒,但並不是被嫉妒沖昏頭的行為,而是為了防止家族財產及權利由妻子或女兒流向外人。(使用這種手段間接掌握權力者則稱為「寢室皇帝」)。

 

若家裏出現了通姦者或敵人內應,大半多是由家族自行下手毒殺,不過,懼怕醜聞,並不是因為羞愧和在意世人的眼光,更重要的是醜聞散布可能會造成威信喪失,民眾對治世的不安與不滿爆發,市民流出造成稅收低落,甚至有引起暴動的潛在危機,對於權力鬥爭當然是不利的因素。

 

**

1猶利二世:Julius  II14431513年) 15031513年擔任羅馬教宗
2那瓦爾王妃:Navarre 位於西班牙的中世紀時期王國
3凱薩琳的悲慘蜘蛛:其一即是1572年的"聖巴多羅買大屠殺(St. Bartholomew' s  Day  Massacre)" 甚至有人說這是為了滿足她的虐待狂嗜好所造成。
4科倫:Cologne 前西德位於萊茵河畔的工業城市

 

** <毒草的代表>

 

從古代到中世紀,許多毒藥被應用於謀殺和暗殺事件中,毒芹即是其中一種,此種原產於歐洲的毒草對環境適應力很強,目前已遍及北非、中國和北美等地,它們也成功移植日本,在草原和山林都可發現它們的蹤跡。

毒芹又稱為毒紅蘿蔔,但它的根部弱小而纖細,並不像我們平常吃的紅蘿蔔,顏色也是灰暗的土色系,據說是因為毒紅羅蔔的葉子與紅羅蔔相似才有此別名,毒芹的英文名"hemlock"是源自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 - Saxon" 由代表"草地"的hem以及代表"死亡"的lok所構成)

 

毒芹的主要成份是毒芹鹼 γ -  coniceine,其效果包括噁心、嘔吐、口渴、暈眩、骨骼肌麻痺、痙攀、體溫降低、聽覺障礙、瞳孔擴大等等,若症狀持續惡化,則會從手腳尖開始麻痺,全身肌肉僵硬,接著連呼吸用的橫隔膜肌肉也開始麻痺,陷入呼吸困難,最後窒息而死。毒芹中毒者在死亡時並不會感到劇痛,但直到死亡來臨的瞬間都會保持清醒,親身體驗自己的身體漸漸不能動,感覺不斷消失,同時因為噁心和嘔吐感等症狀,也無法陷入昏迷(=無法藉由昏迷和幻覺來逃避),毒芹可說是相當可怕的毒草。

 

一般人會認為根部是毒素最強的部位,但實際上毒芹的葉、莖、花、種子都含有劇毒,炎炎夏日所採集的毒芹,其毒性比陰天所採集的高兩倍,這顯示毒芹的毒性容易受到天候和氣溫影響,而地底的根部因為較不受天候,氣溫影響,經常都保持穩定的劇毒,此外毒芹的毒性在乾燥,採集後也會隨時間慢慢減弱,這表示毒芹鹼在接觸大氣後會被分解,毒芹鹼的致死量約為五百毫克,將剛採集的成熟毒芹根部榨汁,只要一杯就足以致命、菁英的毒藥

 

毒芹乃是所有毒草的代表,在古代希臘的紀錄裡,甚至有以毒芹處死人犯的例子,但是並非任何人都適用這種死刑,古希臘一般的死刑是拷問死刑,而唯有真正的菁英才能享有毒芹死刑的特權--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全身逐漸僵硬死亡的可怕死刑。

 

雅典的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在與市民的問答中表示,唯有了解人類的本質,才能得到智慧與幸福,然而他的言論遭到市民誤解, 以利用政治性發言始青年們墮落為由被判死刑,雖然友人勸他逃亡,但蘇格拉底認為「惡法也是法」,毅然接受死刑,當時所使用的即是毒芹。  

 

將毒杯遞給蘇格拉底的「行刑人」,據說也是在蘇格拉底心理準備好以後才開始準備毒芹,蘇格拉底問端毒杯來的行刑人應該如何進行,行刑人回答:「喝下毒芹汁後,來回走到腳痛為止再躺下來,應該就會自然生效吧!」,於是蘇格拉底便乖乖地喝下毒藥,來回步行後躺下,行刑人接著抓住他的腳踝,問他有沒有感覺,待蘇格拉底表示該處沒有感覺後,他再逐次抓他的膝蓋、腰部一一詢問,在詢問過程中,行刑人也向蘇格拉底解釋毒芹的毒性是如何發作,會出現何種症狀以及死亡歷程,行刑人並向蘇格拉底說明他最後會因「毒藥抵達心臟而死」,在他的說明裡,除了「毒藥抵達心臟而死」以外,都與現代醫學所發現的毒芹中毒症狀一致,除了蘇格拉底,另一位與毒芹有深遠關係者也是古希臘的名人--雅典的政治家狄摩西尼斯(Demosthenes

 

雄辯家狄摩西尼斯是反對馬其頓入侵的中心人物,在雅典開始遭到攻擊後與部下一同逃亡,後來被馬其頓的將軍安提帕特(Antipater)追捕,說服他投降,但狄摩西尼斯選擇飲毒芹汁自殺,狄摩西尼斯之所以選擇使用毒芹自殺,或許是出於他心裡深處的菁英意識也不一定。

 

毒芹祕藥

中世紀的人們認為服用毒芹自殺「將可在冥府開啟永生之門」,據說這種毒草是用來獻給主司死亡與魔法的女神黑卡蒂(Hecate),而根據紀錄,在召喚惡魔、惡靈的儀式以及女巫的飛行軟膏裡也有使用毒芹, 當時世人也認為毒芹具有春藥的效果,只要在年輕男子的睪丸上塗抹毒芹汁,就有催情作用,也有人將之當成一般的草藥,主要多用於退燒,不過一有人認為若從少女時代開始以毒芹塗抹胸部,成人後乳房將如少女般堅硬,這可能源於中世紀的審美觀與現今相反,認為小胸脯的女人才是美,所以人們將毒芹視為一種美容聖品。

 

1.馬其頓:Macedonia 位於巴爾幹半島南部的王國 橫跨今日的希臘 保加利亞和前南斯拉夫 西元前四世紀是鼎盛時期 由腓力普二是及其子亞歷山大大帝統治
2.黑卡蒂:Hecate 希臘神話中掌管夜晚 黑暗和魔力的女神 Trivia為其羅馬名

 


 <梅迪奇家族教堂>

 


 <梅迪奇家族教堂>

 

■    蔣勳談西斯汀禮拜堂

 

米開朗基羅
他孤獨地攀爬在屋頂上,距離地面時八公尺,他仰望著一大片空白的屋頂,想像宇宙之初,空白裏有了光,有了日月,有了水和陸地,有了最初的人類,從漫長的沉睡中甦醒,生命開始了,美,使他顫抖悸動……

西斯汀禮拜堂濕壁畫
許多記錄上顯示,米開朗基羅與教皇朱利斯二世的衝突關係,米開朗基羅被數次中斷教皇陵墓的計畫,拿不到預算,得不到支持,種種不順遂的過程,都是因為一個人的作梗,那就是聖彼得教堂的建築師布拉曼帖。
布拉曼帖在米開朗基羅的親自口述以及他人著述的米氏傳記裏,都被描述為一個充滿嫉妒心,心胸狹窄,以陰謀陷害他人的角色。
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或許有他人難以了解的複雜個性。米開朗基羅本身也對達文西充滿敵意,他多疑與易怒的性格也使我們謹慎評估他對布拉曼帖的負面看法。

布拉曼帖當時是教皇身邊紅人,負責整個大教堂改建工程,也負責許多羅馬城重建的都市計畫公共工程計畫,牽涉到巨大昂貴經費預算,或許與米開朗基羅的陵墓計畫是會有利益上的實際衝突。


更值得注意的是教皇身邊的藝術家群,明顯有派系上的鬥爭,米開朗基羅屬於翡冷翠派系,這一派的藝術家長久以來表現傑出,曾經受歷任教皇重視。而布拉曼帖則來自烏爾比諾,在北方米蘭工作過,初到羅馬,起初很受翡冷翠派系藝術家的排擠,但布拉曼帖很懂交際,結交了不少非翡冷翠派系的藝術家,共同對抗勢力龐大的翡冷翠派,贏得了教皇執政團隊的信任,取得了許多重大工程案件,因此當然對翡冷翠派有防範之心。

米開朗基羅卻一口咬定布拉曼帖是出於惡意的陰謀,從陵墓計畫的擱置,一直到接手西斯汀禮拜堂天篷壁畫製作,他都認定是布拉曼帖一手製造的陰謀陷害。
史家的說法不一,我們看到了同一個時代的菁英,在不同創作領域,形成對立,也形成激盪。
我們關心的,也許應該是作品本身,無論如何對立衝突,無可否認,布拉曼帖是西方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米開朗基羅是最偉大的畫家,他們同時在羅馬工作,留下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傑作,或許是比任何「八卦」更有力的雄辯罷。

在一切的是非衝突之上,教皇朱利斯二世更表現出他的精明睿智。
他一定聽到各方面的意見,聽到藝術家之間惡意的彼此攻擊,但是,他做了決定,他把教皇私人進行儀式的最重要的禮拜堂的壁畫工作交給了米開朗基羅。


西斯汀禮拜堂是一座長方形的建築,夾在梵帝岡教皇宮殿與聖彼得大教堂中間,是教堂舉行重要彌撒儀式的地方,選舉新任教皇的會議也在這裏舉行,可以說是梵帝岡所有高階層神職人員的會聚所,教皇也常在這裏接見各國重要國王大臣。

 

這座等同於教皇私人會客室的小禮拜堂在一四七七年修建,修建的決策者是教皇西斯特四世(Sixtus IV),也就是朱利斯二世的伯父,他一手提拔自己的姪子,培養他掌權,繼任教皇。


這座小禮拜堂形式特別,為了符合傳說裏古代所羅門王的聖殿,長度有三十九公尺,寬十三公尺,高度有十九公尺多。
牆的厚度有三公尺,顯然,不只有禮拜儀式及會客的功能,也同時是維護教皇及重要權貴安全的秘密城堡。


小禮拜堂在一四八年代建築完成,教皇西斯特四世邀請了一批藝術家在牆壁繪製壁畫,其中包括著名的波提切立,以及米開朗基羅的老師吉蘭達歐。

天篷的部分依據當時的習慣,以寶藍色做背景,彷彿天空,上面綴滿金色的點點星光。
朱利斯二世在一五三年繼任教皇,這個小禮拜堂因為地基下陷,天篷出現裂痕。
教皇立即派人穩住建築結構,做了很多彌補的工作,但天篷上原來美麗的藍色星空則出現了很難補全的補土痕跡。
朱利斯二世因此想到在天篷壁畫上重新繪製聖經故事,他想到了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在一五八年春天接下了教皇的委托,他站在小禮拜堂中,仰望十九公尺高的天篷,看到寶藍色的美麗星空,看到星空出現破裂的隙縫,好像宇宙初始,他三十三歲,卻遠比實際年齡看來衰老許多,好像從古老的洪荒活到現代,他思索著星空,思索著「創世紀」的亙古之初,如同舊約聖經中的描述,混沌中有了光,有了日與夜,有了陸地與海洋……他凝視著三十九公尺長,十三公尺寬的巨大空間,這是一張無與倫比的空白,達文西的「最後晚餐」只有十公尺長,五公尺高,米開朗基羅顫慄著,他要在這巨大的空間中如神一般開始創造……

創世紀
基督教聖經分新約與舊約兩部分,傳達的情感與信仰也非常不同。
新約是耶穌宣示的道理,充滿歷史的、人性的愛與溫暖。
舊約則不同,舊約是希伯萊民族古老的神話,是洪荒之初的宇宙成形的寓言,充滿了巨大的創世的張力,很難以邏輯理性思考。
舊約像初民凝視著渾沌的宇宙、雷火、閃電、大海嘯與大地震,生命在懼怖中活著,經驗著不可知的神的救贖或懲罰,恩寵或災難都沒有原因……

米開朗基羅是熟知「舊約」的,他年輕時聽過沙弗納羅拉的佈道,他隱約感覺到那嚴厲的罪與罰的宣告中有舊約傳述下來的初民的驚恐。
人類在走向文明嗎?人類在走向理知嗎?
米開朗基羅似乎在西斯汀小禮拜堂重新思考起舊約裏的渾沌、黑暗、鬱怒,宇宙是一片茫昧的生命最初的顫動。
宇宙中有了光,有黑暗,有了日與夜的交替,渾沌中分出了最初的秩序,彷彿生與死,彷彿春與秋,彷彿盛放與凋零,彷彿升起與降落,沒有任何原因,只是一種虛罔的輪迴……

 

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似乎是在用異教的思維詮釋基督信仰,他重回舊約,重回耶穌還沒有誕生之前遠古的茫昧混沌。


圖:宇宙初開
一個巨大的人體浮在空中,上方用大筆刷過淺色調,下方刷過暗色調,非常抽象地代表了光明與黑暗,彷彿東方說的「上清為天,下濁為地」,宇宙有了陰陽。
天篷被米開朗基羅分為九個長方形空間,一大一小,交錯著,彷彿樂章的節奏,當我們抬頭仰望,我們可以看到九個長方格連成的一條長河,時而寧靜,時而澎湃。

九個長方格分成三組,每一組三個空間。
第一組順序是1. 宇宙初開 2.星球的出現 3.水與陸地分開
這一組的三個畫面都是宇宙的創造,是從無到有的最初的創世紀故事。
畫面上都只有一個長鬚的中年男子,浮沉在空中。
第一個畫面,祂好像長睡初醒,懵懂中翻身,宇宙渾沌中間有了秩序,有了黎明的光,有了黑夜。


圖:星球的出現
第二個畫面,祂彷彿遠遠飛馳而來,以極大的權威喝斥星球出現。星球出現了,祂也耗盡了所有氣力,轉身遠遠離去。
米開朗基羅在同一個空間裏置放了不同的時間,星球創造之前,星球創造之後,他以極自由的方法表達著創造的大膽與活潑生命力。

第三個畫面,又回到較小的空間,神浮在空中,分開了陸地與水,分開了天與地。

圖:水與陸地分開
這三個畫面,兩小一大,構成「宇宙初始」,很想易經裏的陰陽乾坤的定位。

濕壁畫
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的作品,材料上的歸類是「濕壁畫」(Fresco)。
濕壁畫是義大利的繪畫傳統,和歐洲北方的油畫材料不同,是以「水」調和色粉在未乾的壁畫上作畫。
作畫的過程,其實非常像工匠。米開朗基羅自己設計了一個大約十八公尺高的鷹架,攀爬在這麼高的鷹架上(差不多是六層樓的高度!),還要馱運大量的灰泥。
米開朗基羅聘請了一批故鄉翡冷翠的壁畫助手,幫助他清理壁面,清除掉舊壁畫的殘跡,塗上大約兩公分厚的灰泥底層,把牆壁處理成平滑的表面。

但是「濕」壁畫,顧名思義,必須在「濕」的壁面上作畫,因此,米開朗基羅先做完了素描草稿,把草稿上圖像的輪廓的線條打上釘孔,用白粉摹印在濕的壁畫上,接著,就必須在一天之內,趁壁畫沒有乾透,快速用水性顏料作畫,因為壁面是濕的,顏料才會被吸收,滲透固定在灰泥中,只要壁面一乾透,顏料就吃不進壁面,只浮在乾硬的表面,很容易脫落。

濕壁畫的製作過程因此註定存在著許多「工匠」的技術、材料,甚至體力的勞動,與一般繪畫的精緻優雅性質有所不同。
米開朗基羅,放掉了敲打岩石的斧、鑿,拿起調和灰泥的鏝刀,完全像工匠,站在鷹架上,仰著頭,把濕軟的灰泥塗抹在處理好的平滑壁面上。他必須計算一天之內可以畫完的大小面積,一旦灰泥塗抹好,他要抓緊時間,在灰泥未乾之前,快速用顏料完成作品。

這種速度的衝刺,好像給他一種創作的亢奮。站在高高的鷹架上,他完全像一個孤獨的君王,材料的限制,短暫的時間,他不能猶疑,不能修改,像中國水墨畫的筆觸,千錘百鍊,胸有成竹,下筆時才有大氣渾成的準確。

 

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也像他的雕刻,大刀闊斧,他不屑於細節斤斤計較的修飾,他使色彩與筆觸如波濤洶湧的海濤,他要使站在禮拜堂下面,距離十九公尺遠的觀看者,可以感受到色彩與筆觸的力量;這麼高的天篷、這麼遠的視覺,細節變得沒有意義,他擺脫了所有瑣碎的細節部分,使圖像成為大塊面的色彩與光影糾纏在一起的強大力量。

那樣的高度,五百年來,使所有在下面的仰望者從心底震顫起來。「創世紀」,宇宙的初始,所有的生命都聆聽著神的呼喚,所有的生命一剎那從沉睡中醒來,天地甦醒,日月甦醒,陸地與海洋甦醒,然後,在最巨大的呼喚中,人要甦醒了……

米開朗基羅創造了第一個人類──亞當,亞當甦醒了,從懵懂中醒來,一個健康壯碩的男體,如此壯碩,卻純真一如嬰孩,在天地的子宮中孕育,如同舊約聖經中說的:原來是一堆泥土,神賦予他生命,神以自己的形貌創造了人。
米開朗基羅以大筆觸勾劃出人類的初始,他如同神一般有力量的手,賦予了濕壁畫的泥土永恆不朽的生命。

人的初始與犯罪
米開朗基羅在九段連續故事的中段,以「創造亞當」、「創造夏娃」,以及「伊甸園人類原罪」構成「創世紀」鉅作的第二主題。
或許對米開朗基羅而言,在宇宙的創造中,人類的出現是最動人心魄的畫面。人類的出現,比光的出現,比日月的出現,比大地與海洋的出現更具備生命的意義,也更具備創造的意義。
他苦思構想第一個人類出現時的莊嚴。
神以巨大的威力創造了宇宙天地,但是,當祂創造了日月天地,依據舊約的傳述,祂在自己創造的萬物中覺得孤獨,因此祂以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神也覺得孤獨嗎?神也在寂寞中需要陪伴嗎?

在十八公尺高的鷹架上的米開朗基羅,趕走了很多助手,他孤癖的性格,難以忍受愚庸的人的干擾;他無法忍受他人的錯誤或懶惰,他工作起來可以不吃不睡,創作的狂熱燃燒著他,如同烈焰,他對逼迫他工作的教皇朱利斯二世也一樣叫囂咆哮,沒有任何卑微的妥協。

他,高高站在鷹架上,教皇在他的腳下,如此渺小,他才是真正的君王,不會受任何人指使命令。

他如同神,孤獨地在他的世界中,如此孤獨,他要人陪伴,不是現世中愚庸的附和者,他要以最大的愛創造最完美的伴侶。

亞當出現了,躺臥在大地上,右手支撐上身,凝視著遠方;左手向前伸,無限等待,無限渴望的手,彷彿正等待著勃起的生命,等待著另一隻手的觸碰,使生命顫抖起來的觸碰。

圖:創造亞當
神從遠處緩緩飛翔起來,四周圍繞著天使,拉起被風膨脹起來的衣袍,鬚髮蒼蒼,好像在宇宙的創造裏耗盡了最初的力氣,如今,祂只剩下最深的愛,用這樣的凝視,用這樣安靜的凝視,渴望著伴侶的出現,伸出右手,彷彿好幾世紀以來,所有的等待都在指尖上,一股生命的暖流源源貫注,最輕微、最細膩的生命的觸碰,亞當甦醒了,宇宙的混沌中有了人,有了肉體與性靈的愛與美。

 

無疑地,西斯汀「創世紀」壁畫中最驚人的傑作是「創造亞當」,這個符號成為世界性的象徵,手指與手指觸碰,隔著天與地的距離,如此遙遠,但只要有渴望,便有了愛。
近代電影「ET」裏,人類與外星人的接觸用了同樣的手勢,米開朗基羅創造了永恆不朽的「愛」的符號。

亞當的健碩男體是米氏人體美的典範,他以濕壁畫特有的快速畫法,抓住大塊肌肉明暗的傳達,使亞當的身上流動著華貴瑩潤的光。肉體如此壯碩飽滿,精神上卻安靜內斂一如嬰孩,一種無欲念的純真,結合著希臘異教的肉體之美,與基督信仰的性靈純淨。米氏再一次完美體現了「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在希臘與基督,在俗世與天國,在肉體欲望與性靈昇華之間絕對平衡和諧的追求。

緊接在「創造亞當」之後,「創造夏娃」一幅,不僅尺寸較小,在力度上顯然也弱很多,米開朗基羅全心關注在男性的肉體上,對「創造夏娃」少了很多關心。

圖:創造夏娃
夏娃初得肉身,有一點卑屈,屈膝合掌,彷彿向神謝恩,亞當沉睡一旁,也似乎此事與他無關。
偉大的創造者不會掩飾他真實的愛與關心,米開朗基羅如此坦然於他的「性別歧視」。
中段的「創世紀」,以人類的創造開始,也以人類的墮落結束。
在中段的第三幅作品中,米開朗基羅以「伊甸園」為主題。畫面中央是「伊甸園」的知識之樹,伊甸園中只有這棵樹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會有知識,有了知識就失去了「無知的幸福」。

舊約聖經精彩地隱喻了人類對神的禁令的背叛。
知識之樹上纏著蛇,蛇是惡魔,引誘人類犯罪,蛇也是人自己心中底層的欲望,渴望背叛,渴望出走,渴望犯罪……


米開朗基羅以同樣一個畫面空間表現犯罪前的人類與犯罪後的人類。
一邊是亞當夏娃被誘惑,另一邊是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天使以木棍驅趕,亞當夏娃羞愧恐慌,米開朗基羅沿襲馬沙奇歐的形像,使人類以犯罪的驕傲背叛神,以犯罪的自信完成自己的解放。
人類不會是受豢養的寵物,人類寧可從養尊處優的伊甸園出走,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不是神的寵物。

災難與救贖
人類背叛之後,引發了「懲罰」、「災難」、「救贖」等第三個主題。
米開朗基羅以舊約「挪亞」(Noah)這個人物為主題闡釋人類在災難中的信仰,救贖與沉淪。

神創造了人類,人類卻背叛了神,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繁衍了子孫,子孫卻都帶著祖先的「原罪」(Original Sin)。
神對人類的犯罪充滿怒意,一心要懲罰人類,決定發起大洪水,淹沒消滅所有的人類,以示懲罰,也洗清祂創造的天地。

希伯來人相信大洪水是神的詛咒。
但是信仰可以獲得救贖,挪亞正是充滿信仰的人。因此神派遣使者通知諾亞,在大洪水來臨前,趕造方舟,並且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物,各擇一公一母,放入方舟,以為大災難後交配繁殖。
米開朗基羅在第三個主題裏選擇了三個畫面:「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


圖:諾亞獻祭
「諾亞獻祭」白鬍鬚的挪亞在祭台上,祭台前方有裸體男子,有的抓住祭祀的犧牲羔羊,有人抱著木柴,似乎要準備建造方舟。
米開朗基羅以抽象拼圖的方法組織出諾亞在信仰虔誠中獲救贖的故事。
但是人類真的有救贖的可能嗎?
第三段的三幅作品,最初強調的是第二幅「大洪水」。
米開朗基羅一向喜好以單一或不多的人體構成單純的視覺力量。這或許來自於他雕刻的經驗,雕刻總是不擅長故事敘述,而往往以單一人體做為力量的象徵。
在「大洪水」中,米氏卻一反常態,營造了眾多人物構成的巨大場景。

圖:「大洪水」

米開朗基羅不喜歡風景的描述,他沒有誇張洪水的驚濤駭浪,畫面上的「驚濤駭浪」事實上是人類自己的驚慌與怖懼,是人類自己內心深處罪的恐慌。畫面有「方舟」,方舟卻很遙遠,米開朗基羅似乎並不相信神的救贖,他在畫面中重複著人與人肉身的依靠、擁抱、背負、牽連、扶老攜幼,那長長的在災難中的流亡的隊伍,好像是依靠著身體與身體的互相支持,通過恐懼,通過驚慌,通過致死的沮喪與疲倦。

救贖完全在人與人自己的依靠。
在基督的禮拜堂,米開朗基羅卻一貫持續讚美與謳歌人自身的價值。
災難使人類靠近,如果災難對人類有意義,便是重新使人類領悟:救贖的意義,並不在神的慈悲饒恕,而是人類自己彼此學會靠近。
米開朗基羅在「創世紀」神話的偉大作品,其實宣示的是「人」的覺醒,而不是神的權威。

最後一幅作品或許別具暗示的意義,「諾亞醉酒」,為什麼諾亞喝醉了酒呢?

圖:「諾亞醉酒」
舊約聖經描述大洪水的災難過去,諾亞已是年邁老人,子孫承歡膝下,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向虔誠節制的諾亞卻喝得酩酊大醉,被孫子們發現,都跑來窺看。
米開朗基羅處理了裸體的諾亞,遠處有一名紅衣男子,正勤勞耕種,好像也是諾亞。
米開朗基羅看到人性的兩面,勤勞的自己與放縱的自己,虔誠的自己與背叛的自己,信仰的自己與虛無的自己。

「創世紀」的九段畫面,沒有結束在信仰,而是結束在虛無、放縱、沉淪。
人性的價值如此艱難,使米開朗基羅不願意以膚淺的喜劇結束,他或許寧願使人類的生命的虛無、沉淪、沮喪中深沉思考存在的意義罷。
「創世紀」神話是一幅人類前所未有的史詩鉅作,繪畫裏最偉大的人性交響詩,使所有抬頭仰望的人看到自己的生死變滅。

他在長卷式的史詩繪畫兩側與周邊加入了許多以色列古代的先知、歷代君王,以及裸體的巨大男性肉身,彷彿在凝視與見證宇宙的完成,凝視著人的出現,犯罪,出走,凝視著懲罰與災難,信仰與沉淪……,自古至今,一部人類存活的艱難故事,五百年後仍然使成千上萬的人抬頭仰望。

一五八到一五一二年,米開朗基羅以四年的時間完成「創世紀」壁畫,大部分時候他一個人在這孤獨的空間,沒有朋友,沒有助手,他把禮拜堂的門鎖起來,一個人在高高的鷹架上,常常不吃不睡,思索著,猶疑著,時而狂喜,時而沮喪。
一五一二年十月,整個作品完成,三十一日揭幕,使眾人震驚,米開朗基羅三十七歲,看起來蒼老疲倦,他像耗盡力氣的神,剛剛完成「創世紀」神話,在巨大的孤獨中聽不到任何他人的讚美掌聲。

不到半年,一五一三年的二月二十一日,教皇朱利斯二世死亡,這個不斷激發米開朗基羅挑戰更高的生命難度的統治者,在他短短的執政時間留下了輝煌的羅馬,布拉曼帖的聖彼得大教堂,米開朗基羅的西斯汀禮拜堂天篷創世紀壁畫,拉斐爾在斯坦茲宮(Stanze)的「雅典學派」鉅作,他把同時代的達文西、布拉曼帖、米開朗基羅都畫進了時代的鉅作中;朱利斯二世的名字與這些文藝復興的傑出人物一起傳世不朽,他不是一般膚淺的威權統治者,他創造一個偉大的時代,使生命可以激發出最大的潛能,他像一塊巨石,全力碰撞同一時代如同巨石的精英,激發出火花。因為朱利斯二世,建築、繪畫、雕刻……都留下了最不朽的作品。

 

 

其它相關閱讀連結

http://arch.thu.edu.tw/thu_arch/teacherdata/huang/11SistineChapel.pdf

http://www.mcah.columbia.edu/arthumanities/pdfs/arthum_michel_reader.PDF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J 的頭像
    DJ

    Dancing Box

    D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